二、傳統文化傳播注重大眾化、社會化
教育內容是否符合受教者的接受水平和心理需要直接影響傳播效果。我國先賢發揮聰明才智,對抽象的道德教育內容進行藝術加工,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大眾化、社會化,得到民眾認可和擁護。
其一,利用比喻。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曾用比喻:“今以國為車,以勢為馬,以號令為轡,以刑罰為鞭策,使堯、舜禦之則天下治,桀、紂禦之則天下亂,則賢與不肖相去遠矣。”(《韓非子·難勢》)生動地詮釋了權勢、號令、刑罰的三者關係,以及君王賢德的重要性。孔子講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形象說明了“仁政”凝聚人心的作用。這些例子還有很多,添加比喻為受傳者理解傳播內容提供一個具體思維的拐杖,使受傳者易於消化、吸收傳播者傳播的思想學說。
其二,加工成寓言。莊子認為“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於是運用想象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加工成寓言故事讓盜拓、大鵬、海神等來闡述,以提高傳播效果。寓言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特點,至今我國仍有不少寓言凝練出來的成語。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淮南子》中的“塞翁失馬”,《戰國策》裏的“狐假虎威”等。
其三,形成韻文。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都是用抽象晦澀的古文寫成的,不易被勞動人民理解和接受。鑒於此,一批熱心的傳播者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加工成琅琅上口的韻文。其中較著名的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這些韻文文字簡練,概括性強,通俗易懂,便於背誦,因而家喻戶曉,廣為流傳[1]p71。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上述語言傳播的優點,而且在各種教育實踐中也非常注重貼近人們的心靈情感。例如:在中國傳統的交往、祭祀儀式中,不僅要按照一定的禮儀、程序規範,而且要照顧到個人心理感受,做到情、理、法的統一;在教育方式上,嚴慈相濟,使得“慈愛不至於姑息,嚴格不至於傷恩”;一些廟會活動,既有教育意義又富有娛樂功能,讓人們在娛樂中教化,在教化中娛樂。這些都是為了使教育能夠更好地接近人的情感世界,讓人們自願加入活動行列,在陶冶身心的同時接受道德教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雖然已經高度凝練,得到廣泛傳播,但若社會受眾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涵,就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更別說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踐行。而單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入手,係統全麵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背景、曆史淵源、意義作用等,未免顯得索然無味,難以讓不同文化階層的群眾接受。借鑒傳統文化中的比喻、寓言、韻文等加工手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和深刻理念以故事、美文、詩歌等形式表現出來,使之具體化、形象化、藝術化,一定會更好地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知識水平、不同職業受眾的需求,這將更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並外化於行。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創新和改進,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吸引更多的人自覺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