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繼續說:“李老師,您曾經講過,如果要離婚,不要在孩子13歲到18歲之間,因為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父母離婚對他們的影響會很大。我的女兒今年11歲,慶幸的是她已經非常懂事了,前不久女兒主動勸我離婚,她說:‘媽媽,你們離婚吧,我知道你過得很不開心,我也很不開心。’見到孩子這般體諒,我終於下定了決心離婚。因為文化及精神需求上的差異,我在家裏跟他說話,根本說不到一起。現在我明白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性格因素,不是幾年或者十幾年的相處就能夠改變得了的!實際上我們是錯誤的結合,一開始就錯了。現在離了,反而是一種解脫!”
一般來講,人的精神需求與學曆和文化水平成正比。學曆越高,夫妻生活在精神層麵的追求也越高。
著名詩人徐誌摩的愛情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遵照父母的意思,娶了張幼儀為妻,但是心中並不喜歡她。徐誌摩是留學歐洲的才子,而張幼儀隻接受了三年的基礎教育。他們在文化層次上落差太大,因此他一結婚就對張幼儀說:“你可以進徐家門,但你不要做徐太太。”徐誌摩不曾愛過她,但她也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更有甚者,在第二個孩子就快要出生之前,徐誌摩還為了另外一個女人急急地要和張幼儀離婚,還以“西服和小腳”來比喻雙方的距離。實際上,張幼儀並未裹小腳,徐誌摩這樣比喻,足可見在他心中是看輕張幼儀的。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這兩個人的心靈無法交流。
上麵的兩個例子,說明夫妻之間如果心靈距離很遠,是無法匹配的。人們更容易被那些與自己思想和品位相似的人吸引,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尋找人生伴侶時,希望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樣容易消除彼此間的隔閡,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
生活在溫飽線上的家庭,因為要麵對生存壓力,養育孩子,所以他們暫時顧不上別的,像個利益共同體一樣,其命運緊緊拴在了一起。比如金融危機之後,據新聞報道,在美國,原本打算離婚的家庭最後都決定不離婚了。因為離婚後,雙方均要獨自生活,更加大了經濟與生活上的壓力。一般基本生活沒有了問題,夫妻雙方在文化、精神需求上的差異就凸顯出來了,價值觀的矛盾也越發突出。因此,婚前了解對方的價值取向十分必要,為日後和諧相處打下基礎。
嫁丈夫就像買股票,要買低不買高
有句話說:做名人難,做名女人更難,做名男人後麵的名女人更是難上加難!很多女人希望嫁給成功的、社會地位高的男人,但是,在分享男人的榮譽、光彩的同時,你也同時擔負著他的高風險。成功者一般都有著更高的失敗概率,嫁給了這種男人,風險是比較高的。
嫁給“凡夫”則不一樣。他沒成名以前和他一起成長,一起上升,就像股票的價格,在它低位時買進,到最後它升值了,證明了你的眼光,體現了你的價值。有些女人僅看到男人成功的那一麵,願意和男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卻不願意承擔男人的痛苦和風險。女人嫁丈夫就像買股票一樣,買低不買高。低,可能有上漲的時候;高,卻不能保證不會有下滑的一天。
當年我大學畢業前,幾個女同學圍在一起聊天,討論將來要選擇什麼樣的對象?我們一致認為要選有三個“P”的!第一個“P”是PHD,就是博士學位;第二個“P”是PR,即在美國有居留權的“綠卡”;第三個“P”代表Plroperty,就是要有財產,要有房子。
但當我嫁給我丈夫的時候,他連一個“P”都沒有。盡管如此,我還是選擇和他結婚並出國。在美國我們一起讀書,他的碩士、博士論文都是我幫他打字、整理、出稿的。那個年代打字不像現在這樣方便,打錯了可以隨時修改。那時候用老式打字機,打錯一個字,整張紙就全部不能要了,需要重新再打,又不能塗改。幾百頁的論文,都是我一張一張地幫他打出來的。在他成功的曆程中,我付出了汗水與青春,所以他的成功裏也有我的一份驕傲。盡管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起伏、爭執,但他曾告訴過我,每當想到我的付出,心裏就覺得他跟我是分不開的。我們一起走過許多風雨、走過許多歲月,分享了彼此的喜悅,也分擔了彼此的痛苦。我們都是“逢低買進”,所以今天我們共同享有“逢高”的成果。
莫因功利誤終身
有一次去講課,接待我的是一個29歲的女孩,長得蠻可愛的,也很懂事。我問她結婚沒有,她說她離婚了,我當時很吃驚:“你才29歲怎麼就離婚了?”她說,父母以前告訴她,大學的時候不能交男朋友,她很聽話就照做了。等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後,因為社交範圍很窄,工作單位又沒有合適的,一直等到了27歲,父母認為她該結婚了,才托人給她介紹了一位局長。她父母認為,這個局長有房有車,經濟基礎好,將來生活一定不錯。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們很快就結婚了。等結婚後她才發現,這個人固然有房有車,但是彼此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精神需求都非常不協調。她生活得很痛苦,每天除了忙家事、上班之外,夫妻間沒有共同語言及精神層麵的交流,後來她幾乎痛苦得沒法和他睡在一張床上。婚後一年,父母看她如此痛苦,也隻好同意她離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