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攝影技術與藝術關係淺論(1 / 2)

藝術研究

作者:王 偉

當我們提到“攝影藝術”這個概念的時候,對於攝影和藝術這兩個詞的結合並沒有感到陌生。攝影是藝術領域中的後起之秀,攝影藝術的輝煌成就離不開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持。攝影技術能夠真實、精確、生動的將事物的瞬間永久的記錄下來。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一門藝術具有這樣的功能。在攝影藝術中,能夠將一個具有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瞬間快速記錄下來,取決於攝影師高濃度的文化感悟過程。當然這也離不開攝影師熟練的攝影技術和對藝術的理解。以前有人想使用相機拍攝出一種木刻畫效果的作品,攝影師在底片衝洗過程中曝光,曝光後的底片產生了強烈的黑白反差,得到的照片效果完全可以與木刻畫媲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享受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極大便捷。計算機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數碼技術,同時也為攝影藝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當今的攝影藝術從傳統的膠片技術發展到了數碼時代。數碼技術除了給攝影技術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之外,還為設計藝術提供了一些新的創意方法和思路。

當攝影出現後,人們對於攝影到底是不是一門藝術產生了懷疑。因為攝影在某些藝術家眼裏太簡單了,它借助一種機械就可以把生活中的點滴如實記錄下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照相機從手動發展到全自動,從膠片發展到數碼,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用照相機去記錄生活,反映生活。甚至藝術大師對於攝影發表看法:“當然,還有一種劣等的精確,那就是攝影”。然而縱觀攝影的發展,攝影技術從誕生開始就業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攝影的發明人路易·達蓋爾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畫家。由於大批藝術家不斷的參與到攝影技術研究與應用中,並通過各種手段避開攝影紀實的本能,實現了主觀意願上多種藝術效果。這樣,攝影就從一門手藝變成了一門藝術。由於大量藝術家積極投入到攝影藝術中,實現了主觀意願上的多種藝術效果,使得攝影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現代攝影藝術發展成很多流派,譬如:現代派、抽象派、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派等等,這些流派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技術上的手法來實現超高的藝術效果。

在攝影中有很多通過技術來獲得藝術效果的例子。比如在強烈日光下,景物呈現出強烈的光影反差。這時候可以借助現代高科技集成的照相機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降低反差調節係數,把r值調至0.63附近,把快門提高到300,加上三塊0.9的灰,把色溫從5500K降到4200K,通過這些調整,很好的解決了光影反差的問題,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攝影藝術與攝影技術之間並不是矛盾的,尤其是攝影技術的發展,通過合理的運用攝影技術,可以獲得很高的藝術效果。從某種意願上講,借助高科技的精密機械,麵對客觀存在的事物,既不能失去真實性,又要表現出高度的藝術創造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攝影藝術創作雖然非常困難,但是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攝影藝術是一種可以精確再現真實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精確再現並不是藝術創作的障礙。克萊夫貝爾說:“並不是說精確的再現本身是不好的,再現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精確再現的形式也有可能是有意味的,隻是當人們為了再現而犧牲意味的時候,這才是致命的。”在攝影再現的前提下,攝影師必須要找到藝術的所在,尋求攝影實現藝術的途徑。雖然攝影師不能改變現實的場景,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取景來實現藝術的表達。綜合來看,攝影其實是將作品內容中諸多的要素進行組織、布局和構造,並運用眾多的表現手法,比如色彩、明暗、體、麵等視覺語言進行表達。將攝影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觀在作品中進行放大和表達,使得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引起觀眾的共鳴。

文化感悟是藝術家對於創作對象的觀察、感覺和體味,藝術作品的靈魂源自於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文化感悟。攝影作為一門藝術也離不開攝影師的文化感悟,也需要攝影師在文化層麵進行認知、探索、整合、思考和抽象,並通過自己對於創作對象的認知,最終升華到一種美的意境,因此攝影作品也都包含一定的文化信息。譬如曾昱被認可為一位風格獨特的攝影藝術家,他的攝影手法獨特,在“捕捉某種轉眼既逝的瞬間的同時尋找一種內在的感到,一種沉澱於浮世深處的感動。”曾昱的作品大都以人與自然為主題,其之所以能夠感動觀眾,是因為曾昱作品的感動與他的思想力量成正比,作品意境的高低是由藝術家的思想境界決定。桑塔格在其《論攝影》中探討了一副優秀攝影作品需要具有三個要素。首先是攝影家必須具有深厚的攝影功底,比如在中午頂光時,在日光強烈的條件下,人物的臉部容易產生陰影,需要打開閃光燈補光或對準人物的臉部進行測光。攝影師要善於把握對於典型的景物或特殊的機會。雖然攝影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藝術門類,但是也離不開攝影師的藝術創作手段,可以說攝影要求攝影師對於攝影藝術有深刻理解,並能熟練利用攝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