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離騷》轉變為古琴曲《離騷》之後,將作品的主旨思想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將文學之美與音樂之美合二為一。為二胡曲《離騷》的創作提供了文學背景和音樂素材。
二、探究二胡曲《離騷》的神韻
二胡曲《離騷》的思想內涵深刻,音樂語言豐富,如何能將作品的音樂神韻演奏的更生動,除了需要掌握技術技巧、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分析樂曲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具體的演奏手法,表現出音樂的內涵和思想,做到情理交融。在忠實於屈原詩作的結構框架和古琴曲《離騷》的意境表現的基礎上,二胡曲《離騷》在作曲技法、演奏技巧及意境表現等方麵進行了創造性發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旋律發展和楚商調的運用
我國傳統音樂的旋律體係相對西方音樂高度發展,旋律幾乎是音樂的全部,就象中國繪畫發展的線性藝術思維一樣,體現在音樂中是縱貫中國幾千年音樂史的旋律藝術。二胡作為我國特有的弓弦樂器之一,它接近人聲,富有歌唱性,並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由於二胡曲《離騷》的部分素材來自古琴曲,更加突出了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旋律特點,難能可貴的表現出不炫技而能打動人的旋律之美。另外,作品取材於南方民歌,旋律線條更加委婉曲折,從而將作品的形象表現得更加虛擬、含蓄。在二胡演奏中,明確借鑒了古琴特有的綽注的演奏技法。其中,較典型的是深沉、如訴的慢段主題旋律:頻繁的五度和八度的運用仿佛敲鍾聲,為作品表達的空曠的意境做了鋪墊。慢板前兩小節的同音異指上滑音相當於古琴演奏技法裏的“綽”,二分音符的下滑音可看作“注”。演奏時,要掌握好古琴“綽注”的律動和韻味,滑音的運用要細膩豐富。
樂曲的旋律雖然在原素材基礎上做了擴張,並且吸收了現代音樂的旋律因素,但仍屬於典型的楚商調式,流露著濃鬱的楚地音樂風格。作品同宮係統中,商、角、羽調的交替使用突出了我國南方楚地音樂的風格,也體現了古琴曲《離騷》的曲式特點。
(二)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結構布局
中國傳統音樂的節奏觀念較自由,主體結構呈同向遞進,即“散——慢——中——快。”其特點是:節拍是整板與散板相結合;時值是均勻與非均勻相結合;節奏是規整與自由相結合。由於不受嚴格尺度的約束,使音樂的節奏律動可以自由伸縮,以便於更加自由的表現音樂。二胡曲《離騷》的曲式結構布局,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體裁類似於西洋音樂的“狂想曲” 曲式結構,巧妙的將西方“狂想曲”的體裁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曲式結構相結合。
全曲共分七段,運用了散—慢—散—中—散—快—慢的布局,與我國民間傳統器樂的典型布局散—慢—中—快—散十分相似。如果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曲式結構雖布局靈活但有規律可尋:作品的一、三、五段都是散板,而二、四、六段則分別是速度由慢遞進的慢段、中快段和快段。最後一段則是再現慢板主題。
另外,在和聲及伴奏方麵,樂曲在鋼琴的和聲織體及打擊樂的運用方麵有一定突破,用二胡與鋼琴和打擊樂的音響組合方式做出了新的嚐試,進一步增加了樂曲的感染力。
(三)豐富細膩的音色變化
二胡演奏中的音色變化是樂曲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反映了演奏者對於樂曲的理解深刻與否。如同一個好的畫家,不能夠缺少對色彩變化的敏感一樣,優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中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應避免音色的單調,力求用恰當的音色來表現一定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