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化比為興詩學的方法與意義(3 / 3)

其次,化“比”為“興”能促使心靈與悠遠的集體無意識相遇,形成天然的文化心理聯想。興的意象一般具有很多的文化積澱,讀之使人不得不產生超時空的聯想,不自覺受到感動。李白詩歌中興的意象一般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如《望廬山瀑布》中的“銀河落九天”讓人自然聯想到神話中天界的銀河與九天的邈遠、浩瀚、仙靈等。《秋蒲歌十七首其五》:“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白發與愁、霜的聯想也是自然的聯想,包涵太多的辛酸與無奈。李白喜歡運用人們熟知的,並沁潤著豐富的文化心理的意象構成景象,易於感發人的審美心理。

再次,化“比”為“興”,易於形成興象玲瓏的意境美。所謂興象玲瓏的意境,“興,是感興;象,是形象。盛唐人寫詩,追求興象玲瓏,也就是追求情與景融為一體,達到了興在象中,興在象外。這實際上就是把完美的詩境的創造提到詩歌創作的日程上來了”【5】。嚴羽在《滄浪詩話》曰:“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胡應麟也認為盛唐詩歌“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尋”。興象玲瓏的詩歌一般意境渾融清澈、詩味雋永。具體而言,興象玲瓏的詩歌,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其一,詩歌語言清新自然,渾然天成,沒有著力痕跡。“興象”的自然渾成正合其特質,而比卻是“理象”,具有較強的人為痕跡。其二,“興象”與詩歌中的意象渾融一體。“興象”既有象征意味,又是具體的景象描寫,從而“形成一首詩的氣氛、情調、韻味、色澤的”。“興象”融化在一首詩的意境之中,也就是情景交融。而比是獨個的物象,難免就意而忘象。其三,“興在象中、興在象外”,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這與“興象”所產生的情思是含蓄的、多向度的、多層次的特點有關,而比的“理象”產生的情思是明確的、單一的,自然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所以,化比為興才能創造出興象玲瓏的完美意境。從修辭學上來說,李白詩歌自然飄逸的風格和盛唐詩歌興象玲瓏的意境美的創造,與盛唐詩人化比為興的詩學方式大有關係。由此,富於興象的詩歌創造並非僅僅是靈感的偶然發現,而是可以自覺地運用來化比為興的方法來創造詩歌興象玲瓏的意境美。

【參考文獻】

【1】蔡條.清詩話【A】.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1527.

【2】王士稹.居易錄【A】.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1524.

【3】徐複觀.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A】.中國文學精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29.

【4】胡曉明.從桃花詩看中國詩的文化心靈【N】.文彙報,2006-04-09.

【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58.

(作者簡介:錢葉春,紅河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