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略談(3 / 3)

這是否也跟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的政治文化心態直接關聯?這個大的政治文化心態就是——實用。實用,從大處說,是國家的政治軍事鬥爭、經濟建設,小處說是人際交往。而散文是廣泛應用的文體,而詩在現代生活中幾乎“無可用”。

可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有著幾千年的“詩教”傳統,“詩書傳家”——不但可用之於家,還可用之於國。孔子甚至說,不學詩(詩經)無以言。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中國的詩歌傳統一脈相承。可以說,詩,是中華文化精華中精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光輝燦爛的部分。古代文人,寫詩抒懷,以詩籌答,以詩相贈,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不過的事。可現代當代的文人(廣義的),還有多少能寫詩!即使能寫詩,可又有多少人能夠寫得好詩,實際情況確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說,中國詩教的薪火已經快沒有傳人了,快要熄滅了!追根溯源,這不正是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一個悲哀嗎?

其實,從少年兒童自身的特點講,詩最接近於他們的性情,最接近於他們天真爛漫的心靈。幹脆說,孩子天然就是詩人。三五歲的孩子脫口說出“天空中有美麗的動靜”這樣的話,這不是詩是什麼?這是“天然去雕飾”。中國今天的孩子,詩的天分還沒有得到任何發展,就在語文課上被老師們按著頭去學“實用”性、“交際”性的所謂散文,這無異於摧殘、扭曲。退一步講,即使為了“實用”、“交際”,通過具有神奇想象的詩來學語言交際,成效其實更大!

詩訴諸於人的“內在精神”,散文訴諸於人的“外在交際”。我們不能隻顧實用性的交際,而荒蕪了孩子的“精神”。

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太重了,它太莊重,太沉重,太峻嚴!一直以一副峻急嚴厲的麵孔出現在我們麵前。

教材的內容:社論、領袖的報告、領袖的故事、直接闡釋時政觀點和政策的文章,太多地充斥於我們的教材之中。相反,諧趣的、幽默的、親和於人的文章,你能從小學到高中的24冊語文教材中找出幾篇?對比一下英國人編寫的《新概念英語》和中國的語文課本,同是語言教材,哪個更有趣、更有人情味?其實,中國的文章中有許多是詼諧有趣、循循善誘、和言悅色的,諸子百家中有許多寓理於詼諧幽默、於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這是中國文章的一個傳統。我們古代有《笑林廣記》,現代也有老舍(如他的《老張的哲學》)、錢鍾書(如他的《圍城》《寫在人生邊上》),更有當代的王蒙(如他的《冬天的話題》《堅硬的稀粥》)、王小波(如他的雜文)。他們都是文章大家。可課本均不收。

課文的闡釋:對現行教材中所有課文的解讀和闡釋也太莊重。我們現行教材中,許多篇目中都有幽默詼諧成分,但是我們卻大大忽略了、視而不見。如《拿來主義》、《文學與出汗》(已刪)、《茶館》、《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甚至“山藥蛋派”的趙樹理的作品,均有不少諧趣在。可《拿來主義》隻成了“批判賣國主義和怎樣繼承文化遺產”、《茶館》隻成了“送走舊時代”、《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成了《紅樓夢》的“階級鬥爭的綱”。原本是幽默小說的《警察與讚美詩》、幽默占絕大成分的《變色龍》、《高祖還鄉》,對其詼諧幽默成分,我們也都從輕淡然處理,以“興無滅資”“息封滅資”思想正襟危坐著來闡釋。

教學方式:我們中國的語文教師還承擔著一個所謂的“因文解道”、既“授業”又“傳道”特殊任務,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每備一堂課,都要自覺地“崩緊一根弦”,想方設法從哪個環節上加以“傳道”;一走上課堂,都自覺不自覺要莊重起來、嚴整起來,換一副麵孔。如此,麵對莊嚴的教材、莊嚴的“道旨”、莊嚴的文字,再加上中國教師自古古板莊嚴有餘、師道尊嚴意識根深蒂固的傳統,師生們怎敢瀟灑、怎敢詼諧!語文課怎敢“散開懷抱”、怎敢讓心靈飛翔!

教育出的孩子:我們“莊嚴”的語文教育體製下教育出的孩子,寫出的文章、說出的話,跟小大人一般,沉穩老成,老氣橫秋,甚至千文一麵,很少有人會在文章中“幽他一默”,來點詼諧,加點調侃,妙趣橫生的文章更是罕見。當今優秀作文期刊和書籍鋪天蓋地,但是真正縱情揮灑、諧趣為勝的作文有幾篇?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十幾年的課堂上,學的是教師用“莊嚴”的方式講授的“莊嚴”之文,並且把寫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十分莊重的事情,寫文章關乎國運、關乎民生,絕對玩笑不得。因而孩子們攤開作文本麵對方格稿紙時,便不自覺地“峻嚴”起來了。再想想,幾十年來,中國的文人也太沉重了,中國文人、作家能夠寫詼諧幽默、嬉笑怒罵文章的,也不多了;即使寫出來(如魏明倫、王小波、王蒙、李敖等),也大多被主流意識所排斥,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認為是逆流!

我們的孩子寫“莊嚴”、“神聖”乃至慷慨激昂匡時濟世之文,多是行家裏手,如流水般立筆成文,但幾無“懷抱真言”,或編好人好事、或假造高亢之辭,均是由課本學來的“偽神聖”之論和社論文風,為“莊嚴”而藏起自我的諧趣,為“神聖”而隱藏自我的平凡。這是一股矯飾文風,扭曲孩子靈魂、戕害孩子精神!

我想,以上這些,是否跟百年來中國人“民族救亡複興”的巨大思想壓力和精神壓力有關,跟當政者在“民族救亡和民族複興”的大旗下,禁錮個人精神自由和情感自由、禁絕個人誌趣的伸展有關?百年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確實一直存在一個“精神氣度”問題。百年來,中華“民族救亡”形勢的嚴峻和“民族複興”重任的沉重,蘊成一股無形的強大精神氛圍,再加上人為的專製特色的文化空氣,如巨石般壓在現代中國語文教育身上,使得它的“精神氣度”一直那麼峻厲、狹仄、沉鬱,缺乏一種雍容、寬宏、自由的風範。

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一直高高揚起“語文教育為現實應用”這麵旌旗——建國前語文教育為民族救亡之用、建國後語文教育為民族複興之用。我們呼喚,語文教育中多一點平凡、多一點諧趣、多一點自由、多一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