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略談(2 / 3)

運用語言。“舉一”是數量少,“反三”是數量多。每學期最多30篇文章,1年也就60篇,中學6年最多也就360篇。試圖通過360個例子的學習,讓學生“繁衍”遠遠超出360篇的言語。因此,“舉一反三”的妙蒂就在於“以少勝多”。講360篇文章是“舉一”,學生生成、繁衍更多語言是“勝多”。

仔細考察這種“舉一反三”的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實際就是一種完全科學化、理科化的路子,學習數學、物理學、化學的路子。學數理化等理科課程,不就是“舉一反三”嗎?教材或教師講深講透一個例題,後麵就附著相當數量的習題;學生學會一個例題,就會做數量相當多類似的習題。這種總體思路,有一定成效,但成效不大,幾十年中國現代語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費中徘徊,與此有關。

其實,大量的研究、實踐以及常識告訴我們,語言(言語)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一”。語言學習不太類似於“科學化”的數理化學習、可以“舉一”(如例題)“反三(做習題)”,“舉少”而“勝多”。語言學習常常是“舉三”而“反一”,“舉多”而“勝少”,“舉十”才“反三”。人類語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量”的語言(言語)的“例子”的反複撞擊、反複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成年累月數量再無限量地加大後,才“奔湧而出”。因此,數量的巨大,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言(言語)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條件!嬰兒學口語的例子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孩子呱呱墜地時,一言不會,1周歲左右說出最簡單的“媽、爸、水”語詞,2周歲左右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說出奇妙的句子。為什麼口語學得這麼快?效率如此之高。因為他接觸了“天文級數量”語言(言語)的“例子”!以平均每天聽大人100句話計算,每句話10個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兩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說,孩子學會口語,等於兩年“讀”(用耳)了五六部長篇小說!我們學書麵語,中學六年語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堅定地認為,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決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必須徹底改變!

自五四後,西方“科學的東西”引入到中國,引入到語文教育之中。這些“科學的東西”有,西方的語法學、寫作學、文藝理論學、閱讀學乃至文章學、詞彙學等,還有諸如所謂“新三論”、“舊三論”的東西等等。這是好事,對語文教育的規範和科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本世紀以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出現了區別於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大奇觀,就是出現了“講深講透”、“析細析微”的現象,西方化的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等知識,大量地進入到中小學語文課本之中,不僅僅是西方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知識”的進入,而且是整個西方化的、所謂科學的教材“編寫體例”的進入、西方化的“教材講授方式”的進入。甚至在小學裏,一篇《登鸛雀樓》也能洋洋灑灑分析內容20分鍾(張誌公語)。

葉聖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方麵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功夫太少,多數學生隻是看看而已。這是偏向了一麵,丟開了一麵。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麵不偏。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先生這段話,是針對四十年代的情況說的,四十年代之後的情況怎麼樣呢?熟悉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現狀的人知道,這種“重分析、輕吟悟”的狀況,愈演愈烈。現在五十年過去了,情況怎麼樣了呢?也可以說,仍並無大的改觀。請各位注意,我並不反對“理法”的分析,不主張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全盤吟悟。我是說吟悟這種中國傳統的頗為有效的語文教育方法,與來自西方的所謂理法的分析相比,在成效上絕不比它差,甚至有時遠超過它。

為什麼把我們民族自家的、這麼好的語文教育的“看家本領”給丟掉了呢?我想,說透了,這實際是自五四以來的一種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學的民族自卑心態所致。五四後,似乎各行各業、各門學科,一切都講科學,都講理性分析,講分解和所謂的“解構”,似乎語文教育不講這些、不引進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未來中國語文教育,應該揀起這個丟棄“寶貝”了!

人的語言(言語)能力的學習、語言(言語)能力的形成,其實主要是依靠對前人經驗的一種模仿;且基本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背誦在語言學習中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

語言能力的形成,當然需要“理性”的參與,需要“理法”(如語法、寫作法、文章學等)的幫助,有時這種“理性的參與”、“理法的幫助”還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弄清結構、分清層次、總結歸納等等。

但是,背誦,對語彙材料的積累、對整體文句的感性的積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誦,是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縈繞心頭,如發於已心,如出於已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澱成一種語感了。中國傳統的語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巴金先生能夠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夠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是他們作為文學家有著超人的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要大大提高中國語文教育的實效,在不丟棄適當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視吟悟、數量、背誦不可!

翻翻我們的教材,散文(廣義的)占了90%,詩退居到了10%。(我這裏說的詩也是廣義的、寬泛的,那種雖以散文的體式寫成,但內核具備詩的精神,也是詩。)對現代詩選得少,對古典的詩選得也少。語文考試也有個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寫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