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特點

“普通話”的定義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通俗叫法,又有“國語”、“華語”、“中國話”等別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在國際事務中,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語言。

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語音、詞彙、語法是語言的三要素,普通話的定義從這三個方麵限定和規範了普通話的內涵和表述。這個定義已經國務院批準而確定下來。這裏需要注意:語音標準是就整體來說的,並非北京話的每一個音都是規範的、標準的,北京話不就是普通話;普通話的詞彙標準以北京話詞彙為基礎,具體詞語的讀音、釋義、用法,可參考目前通用的、國家有關語言文字機構組織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指現代優秀作家、理論家的優秀作品(如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代表作,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論著)和國家發布的各種書麵文件(如法律文本、通告、政令)等。

普通話和方言

現代漢語有比較嚴重的方言分歧,根據各方言特點,按地域可分為七大方言區。

(一)北方方言

以北京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它又可分為四個次方言: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南部地區;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分(東南角鹹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蘇兩省的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則屬華北、東北方言)、鎮江以西九江以東長江南岸沿江地區。

(二)吳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蘇省長江以南以東地區(鎮江則屬北方方言區)、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省的大部分,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四。現代典型的吳方言的代表是上海話。

(三)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除西北角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以長沙話為代表。

(四)贛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除東北沿長江地帶和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四,以南昌話為代表。

(五)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隨客家人散居各地而零散分布於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等省,尤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較為集中。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客家方言內部一致性很強,自成一體。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

(六)閩方言

分布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區、廣東東部潮汕地區和雷州半島部分地區、海南省大部分地區、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部分、台灣省大多數漢人居住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二。現代閩方言可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個次方言,分別以福州話、廈門話、建甌話、永安話、莆田話為代表。

(七)粵方言

以廣州為代表,分布在廣東中部、西南部和廣西東部、南部,它也是港澳同胞的主要交際工具,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

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都隨華僑傳布海外。

上述方言中,閩、粵方言與普通話差別最大,吳方言次之,湘、贛、客家等方言與普通話距離較小。

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可以預言,各種方言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與民族共同語並存,推廣普通話對於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應積極擔負起這一曆史重任。

推廣普通話的任務和步驟

1986年1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聯合召開了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規定了新的曆史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和任務。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是:“貫徹執行國家關於語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進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推動文字改革工作,使語言文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語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做好現代漢語規範化工作,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研究和整理現行漢字,製訂各項有關標準;進一步推行《漢語拚音方案》,研究並解決它在實際使用中的有關問題,研究漢語文字信息處理問題,參與鑒定有關成果;加強語言文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做好社會調查和社會谘詢服務工作。”

在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中,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是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推廣普通話,從地區上講,南方方言區是重點,其他地區也應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從行業上講,教育係統是重點;從年齡上講,中青年是重點;從工作內認講,推行和普及是重點。

推廣普通話,學校是基礎,是重點中的重點。學校用語一律使用普通話。用普通話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應當成為評估教學質量、評選優秀教師、評聘教師職務的一個內容。語文教師講普通話的水平應更高,應達到《普通話水平測試標準》一級要求。

為了科學測試,準確評定講普通話的水平,有關部門製定了測試標準並在逐漸完善。這一標準的基本內容是:第一級,會說相當標準的普通話,語音、詞彙、語法差錯很少。第二級,會說比較斃店準的普通話,使聽者能聽懂。每一級又分出甲、乙兩等。

普通話的聲母及其發音特點

(一)什麼是聲母

現代漢語是一種音節分明的語言,音節分明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最重要的語言特點之一。音節,是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人類憑著自己的聽覺能夠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語音片段。在普通話裏,“pǔ tōn huà”(普通話)就是三個音節,“xué xí pǔ tōn huà”(學習普通話)就是五個音節。我國的漢字和語言的音節聯係緊密,一般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除了“兒化韻”和極個別的已廢除的合音字如“”之類)。從生理學上分析,每發一個音節時,發音器官的肌肉,特別是喉部的肌肉,都要明顯地緊張一下。每一次肌肉由鬆到緊再到鬆的過程,就是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

按照漢語傳統音韻學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把一個漢語音節分析成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再加上一個貫串始終的音高一聲調,也可以更細地把韻母再分成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

聲母,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輔音是音素的一個類別。音素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語音的最小單位,它分成輔音(又稱子音)和元音(又叫母音)兩大類。發音時氣流在口腔或咽腔受阻礙而形成的叫輔音,如b、p、m、f、d、k、ch、r、s等;發音時氣流在口腔和咽腔隻受節製不受阻礙而形成的叫元音,如、o、e、i、u等。在漢語裏,聲母必在音節的開頭如:“tiān ān mén”(天安門)中的t 和m、n就隻是韻母的一部分(韻尾)而不是聲母,但是,並非在音節開頭的都是聲母,如ān(安)中的,因為它不是輔音而是元音。這種沒有聲母的音節,我們叫它“零聲母音節”。

聲母和輔音不是一個概念。各種語言中都有輔音,但聲母隻在漢語中有:輔音在一個音節的開頭時才成為聲母,否則就是韻母的一部分。普通話中用到的輔音一共有二十二個,即b[p]、p[p′]、m[m]、f[f]、d[t]、t[t′]、n[n]、l[l]、[k]、k[k′]、h[x]、j[to]、q[to′]、x[o]、zh[ts]、ch[ts′]、sh[s]、r[z]、z[ts]、c[ts′]、s[s]、n[]([]為國際音標標誌),能作聲母的有二十一個,不能做聲母的隻有n一個,它隻能做韻尾,n既能作聲母又能做韻尾,其他輔音隻有作聲母。

漢語普通話的聲母都是由單個輔音組成的,沒有兩個以上輔音組成的複輔音,充當韻尾的輔音也沒有複輔音,這是現代漢語語音的重要特點之一。

聲母的發音方法

聲母的發音方法包括三個要素,即阻礙方式、聲帶狀態、氣流狀態。

(一)聲母發音的阻礙方式

根據構成阻礙、保持阻礙和消除阻礙的不同階段上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聲母分成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五類。

1塞音。發音時,在成阻階段發音部位先形成閉塞,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路,然後蓄足氣息;在除阻階段,氣流用力衝破阻礙,爆發成聲,故又稱爆破音。這組音有b、p、d、t、、k六個。

2擦音。發音時,成阻階段發音部位的兩個部分接近,留了一條窄縫,軟齶關閉鼻腔;持阻和除阻階段,氣流由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此組音共有f、h、sh、s、x、r六個。

3塞擦音。發音時,在成阻階段發音部位呈塞音成阻時的狀態;在持阻和除阻階段,氣流先把阻塞部位衝開一條窄縫,然後從中擠出,摩擦成音。這類音先塞後擦結合成一個音,故名之。這組音共有j、q、zh、ch、z、c六個。

4鼻音。發音時,口腔中發音部位的兩部分完全閉塞,軟齶下降打開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後,帶音氣流從鼻腔通過送出體外成聲。此組音隻有m和n兩個。

5邊音。發音時,舌尖與上齒齦接觸,舌尖的兩邊與上齶之間留有空隙,同時軟齶堵塞鼻腔;在持阻和除阻階段,振動聲帶的帶音氣流從舌頭兩邊送出或成音。此組音隻有l一個。

(二)聲母發音的聲帶狀態

根據發音時聲帶是否顫動,可以把普通話聲母分為濁音、清音兩類。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叫濁音,共有m、n、l、r四個,發音時若用手指接觸喉頭,會有明顯的持續振動的感覺;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音是清音,普通話中除濁音外的十七個聲母全是清音。

(三)聲母發音的氣流狀態

根據發音時呼出氣流的強弱,可以把普通話聲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分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兩類。送氣音發出時口腔呼出的氣流比較強,如果在距雙唇10厘米處豎一張薄紙,發送氣音時能感受到明顯的振動,甚至這張紙也幾欲被吹倒。當與不送氣音進行比較時,紙的不同狀態更能說明問題。送氣音有p、t、k、q、ch、c六個,氣流比較弱的不送氣音有b、d、j、、zh、z六個。

在普通話裏,一個音節的音素除去聲母,都屬韻母。可以說,一個音節裏除去聲母的部分就是韻母。韻母是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要素之一。一個音節可以沒有聲母,但必須有韻母。

韻母主要由元音構成,其次是個別輔音。在普通話裏,聲母主要是清音(二十一個聲母中十七個是清音),而韻母則全是濁音。構成普通話韻母的濁音音素有、o、e、e、er、i、u、ü、—i、—i、n、n,共十二個,其中前十個是元音,後兩個是輔音,如表3—2所示。除去極個別的用於應答的歎詞(如“嗯”、“”、“嘸”)外,漢語普通話音節不能沒有元音,輔音n和n隻是跟在元音後麵做韻尾。在一個韻母中,可以有兩個元音,也可以有三個元音,但沒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輔音,最多隻能有一個輔音,這樣,就形成了普通話語音的兩個重要特點:元音占優勢,由複元音構成的音節比較多,構成韻母的輔音也都是濁音,故音節響亮,樂音成分比例大;除n和n外,輔音不能出現在音節結尾,故元音收尾的音節(開音節)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