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果把這題目的某些條件加以改變,將有什麼結果?
(8)這個問題能否適當推廣?
(9)這個題目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10)做過的哪些題目與此是同類型的?
4語文學科的提問方式
(1)查尋異常。課文中常常有一些不同尋常、不依常規的內容和寫法,如果找到了這種寫法,問題就提出來了。
如,《鞠躬盡瘁》一文中有這樣一段:
“1964年5月14日,在焦裕祿同誌生命的最後時刻,中共河南省委和開封地委兩位負責同誌守在他的床前。
他拉著這兩位同誌的手,斷斷續續地說:“黨……派我……到蘭考……工作,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這就是他,一個堅強的共產黨員,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遺言”
焦裕祿同誌是中國共產黨蘭考縣縣委書記。當然是共產黨員,這是不言而喻的。為什麼文章還要寫出他是“共產黨員”呢?這就是異常的寫法了。學生發現這種寫法後,就會提出“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從而去探究作者的匠心,作者用“共產黨員”四個字,一是對焦裕祿崇高品質的概括,二是告訴人們焦裕祿是共產黨員的典範。
(2)揭示矛盾。有位老師教《死海不死》一課,學生自讀課文後提不出問題。老師就介紹說:“有的研究者認為,《死海不死》在寫作上有一個毛病。上帝造海神話的末尾幾句,和前麵情節有矛盾:既然整個村莊已經淪為汪洋大海,上帝怎樣還能‘讓他們沒有淡水喝,也沒有淡水種莊稼’呢?可有的研究者卻認為這是神話,不可細究,不能算毛病。”這一對矛盾點的擺出,使學生頓時發現課文中還有一些地方自己沒弄明白,於是,各種具體的問題就產生出來了。
在一篇課文裏,常常出現兩個相反或相對的意思,構成一對矛盾。然而這對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著特殊用意,學生發現了矛盾,也就會提出問題。
例如,孫犁同誌的《荷花澱》,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白洋澱地區的一次水上伏擊戰。而這樣一篇以抗日武裝戰爭為題寫的短篇小說,在開頭描寫景物的時候,並沒有描繪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場景,卻寫出了白洋澱地區的一派富饒、美麗、恬靜的水鄉風光。這樣寫景不是和打汽船的抗日武裝鬥爭相矛盾嗎?學生發現了這一矛盾,就自然會提出問題。通過閱讀。通過閱讀、思考,才理解到原來作者的特殊用意是,用藝術手法含蓄地寫出了白洋澱人民英勇地投入抗日鬥爭的思想基礎:如此此美麗、富饒的國土,豈能允許日寇進犯?如美好、恬靜的家園,豈能容忍敵人踐踏?
(3)假設對照。給某篇文章的整體或局部,假設一個對立的內容或一種對立的寫法,並且拿它與原文比較、對照。思考二者的不同與優劣,這便是假設對照的質疑方法。
假設對照的辦法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增減性假設。假設增加某些內容或寫法或假設去掉某些內容或寫法,並且與原文對照,比較優劣,這是假設對照的質疑方法之一。
例如,《白楊禮讚》一文的第一段,開篇就點明題旨:“白楊樹實在不平凡,我讚美白楊樹!”,可是,接下來並沒有解釋白楊樹是怎樣不平凡,卻是寫了西北高原的景色,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如果去掉這一段,文章的效果又會怎麼樣?通過對比才明白,原來,第二段寫高原的風貌,是為白楊樹的出現設置背景起著襯托白楊樹的作用。
第二類,更替性假設。假設用一種與原文不同的內容或寫法取代原文然後與原文對照比較,思其優劣,這是假設對照質疑的又一種方法。
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列舉了誌願軍戰士的三個英雄故事而且在每敘述完一個英雄故事之後,都有一段議論、抒情的話,這三段議論抒情又都是采用的反問句式。
在理解這三段話采取問句作用,可以這樣思考:若是把“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人嗎?”變為陳述句,文章的效果又會怎樣?這樣提出問題以後,經過思考、研究便會懂得,這裏采用反問句式,不僅具有陳這句所表達的全部意思,而且具有發人深思,引起共鳴,強烈感染讀者的作用。
(4)對照探索。當閱讀某篇文章難於發現問題的時候,如果找來另一篇內容相近或文體相同的文章,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就會從中發現一些問題。為什麼內容相近或文體相販文章,卻有著不同之處呢?在比較的過程中,問題很自然地就提出來了。
例如,《海澱仲夏夜》中優美動人的景物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說提問題,可能一時難以提出。如果拿來同是描寫景物描寫的另一篇課文——《春》比較一下,情況就不同了。《春》的景物描寫可以理解為是描寫同一時間的不同景物而《海澱仲夏夜》是按時間的推移描寫從夕陽西下到夜色加濃,玉兔東升,明月當空,最後到深夜,依次出現的景物。
(5)區別選擇。對所閱讀作品的內容或寫作方法,提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見解,進而從中選擇出一種正確的答案,這就是推敲選擇質疑的方法。
例如,閱讀《同誌的信任》一文時,會發現課文中有兩個人物——魯迅和方誌敏。從描寫兩個所占的篇幅看,大約每人各二分之一。從文章的內容看,一方麵寫了方誌敏同誌的被捕,粉碎敵人“遊街示眾”的鬥爭,在獄中給黨中央寫信、寫文稿並決定托付給魯迅先生轉交的經過;另一方麵寫魯迅先生收到密信和文稿及珍藏並轉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過程。那麼,這兩個人誰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呢?這需要作出選擇,問題就提出來了。
為了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要全麵、深入地分析原文,找出文章的主人公是魯迅的種種根據。
(6)分辨判斷。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篇章結構、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產生一定的認識,這是閱讀已深入一步的表現,但如果到此為止,那麼閱讀就不會再深入了。若是對自己的認識是對是錯,對文章的寫法是優是劣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則需對文章做進一步鑽研,這便是辨別是非,判斷優劣的質疑方法。判斷自己對文章的某種理解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屬於是非性判斷;判斷讀物中的某種安排、某些表現手法、某種表達方式是好還是不好,這便是優劣性判斷。
例如,《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一句,閱讀時可能會想到,這是說剛剛能夠通過“一個人”那麼這樣理解對不對呢?這樣一想,問題就出來了。這個問題,研究就深入了。可以從學過的其他課文中再找一些與“一個”有關的句子進行研究。最後得出“才”表明“僅僅”之意。“人”是“一個”的結論。因為“一個”在這裏省略了,證明初讀時的理解是正確的。
再如《小桔燈》,作者有在前文小姑娘答話中交待王春林的情況,卻在文章將要結束時才作交待,這種安排好不好呢?這便提出了問題。經過分析,感到這樣安排是合理的。
以上兩例,前者是是非判斷,後者是優劣性判斷。
(7)探求詳情。這是對文章中概括或簡要的描述,做具體、深入的探究的一種質疑的方法。
例如,竺可楨的《向沙漠進軍》,第一句就說:“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這是概括的說法。若探求其詳情,則可提出一係列的問題,諸如,說沙漠是人類的自然敵人,有哪些具體表現呢?既是敵人就要向人類攻擊,它是怎樣攻擊人類的?說它是“最頑強”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我們用什麼辦法來對會這自然敵人呢?
(8)尋根問底。事件總有個發生、發展、結局的過程。所謂對找原委,就是閱讀如果讀到了上述過程中的某一環節,就去尋另外的兩個環節。這種尋求,也就提出了問題。既可以從事件的起因去尋求事件的發展和結果,也可以從某一情節的發生,去尋找原因和結果;還可以在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去尋找文章的中心。
俗話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牛頓如果提不出蘋果為什麼下落的問題,就不會去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提不出開水壺蓋為什麼跳動的問題,就不會發明蒸汽機。明確了這一點,教師研究和掌握激“問”藝術的意義就清楚了。
主體地位作保證
學生積極提問的基本條件是學生對其主體地位的自覺,要培養學生提問的主動性特別要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並培養學生增強這種主體意識。
怎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1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清晰的教學目標宛如醒目的靶子,為教與學指明了方向。明確目標應根據不同教材、不同學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一般地說,大部分課時目標均可由教師在課前直接告知學生;對知識點多的課時目標,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揭示,最後再進行歸納;有些目標可讓學生課前提出。比如學習“基礎訓練”可讓學生根據標題在課前先提出學習目標,再具體學習;有些目標可讓學生在課後整理得出。如學習古詩《題西林壁》,通過學習,學生得出如下目標:①理解全詩的基本意思;②體會詩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所含的深刻道理;③會背誦和默寫全詩。
2要讓學生有提出疑難的充分機會
“提出一個問題,勝於解答10個問題”,這話顯然帶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從古至今“學貴有疑”之說舉不勝舉。這就充分說明質疑在學習中極為重要的。教學中,讓學生無保留提問,做真正的學習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途徑。如教《給顏黎民的信》的最後一件事,為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魯迅明明看出“我”署的假名,卻故意通知“我”,這不是在出“我”的洋相嗎?前文說“我向來沒有留心兒童讀物”,這裏又說“我”看了一篇《關於小孩》的書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師生圍繞這兩個問題議析後得出:第一個問題至少能說明兩點:①魯迅對“我”的信非常重視。看得十分仔細,體現他關心“我”;②實事求是是革命者的本色,對“同誌”都不敢寫真話,這是不應該的。這裏實際上是魯迅在對“我”進行無聲的批評教育,同樣體現他關心“我”;第二個問題說明,魯迅也許為了解答“我”在信中提出的問題,特地去了書店查看一些兒童讀物,這更體現他對“我”及其下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以上的討論分析對學生無疑是有益的,而此效果正是在確保學生這個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得到的。
3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學生參與程序的大小是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一些學生就舉手準備回答。這些學生在通常情況下應該說是參與了教學過程。但另一些未舉手的學生是否也一定參與了學習過程呢?這就難以一概肯定了。就此也要求教師設計問題要“精心”,力爭體現既“妙”又“趣”,做到妙趣橫生,以激發學生參與,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決不能為幾個學生的對答如流而沾沾自喜,更重要是要弄清其他學生的參與程度。為此,教師要努力改進教法,積極的提倡和運用“表演性”、“互問法”、“講座法”、“實驗法”、“反饋法”等等有利於發揮學生多種感官作用的教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全麵發揮主體作用。
4讓學生盡量參與解答問題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題,這些問題一旦提出就要解決,從而形成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環節,即小高潮。對有經驗教師決不會“代而答之”,使環節趨於“順利”,而故意激發學生主動議論,認真剖析,借此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挖掘課文含義。一個好的設問就能掀起一個小高潮,無數小高潮就能掀起大高潮。如教《要下雨了》一課,在分析“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濕,小蟲的翅膀上沾了許多水珠,飛不高”這句話時,學生提出:“小蟲沾了水珠,飛不高,燕子能飛高嗎?”這時,教師並不直接回答問題,還是激趣性地說:“這麼多小朋友,誰最能幹誰回答?”一個學生說:“小蟲力氣小,飛不高,燕子力氣比小蟲大,能飛高。”另一生說:“水珠打濕了小蟲的翅膀,翅膀扇不動了就飛不高了。”又一生說:“小蟲身上有毛,沾住了水珠,就飛不高了。燕子羽毛光,沾不住水珠,所以能飛高。”……就這樣,小環節掀起了大高潮。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會產生如此豐富的想象,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5要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歸納學法
學法指導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視。“授人於漁”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學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及運用一定的學法,必須學會歸納學法。顯然,歸納學法決非易事,須有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
例:一位教師在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的一個片斷:
師:“居高臨下”在文中是什麼意思?
生:居高臨下在文中指五壯士占領狼牙山頂峰,阻擊敵人很有利。
師:對。你是怎樣知道這個意思的呢?(這是關鍵一句,迫使沉重展示思維過程)
生:我先查了“居”“臨”兩字的意思。“居”是占據的意思,“臨”是麵對著的意思。
師:(短插)很好。先查清不懂字的意思。
生:變成成語就是占據高處,麵對低外的意思。
師:(短插)對。這是它字麵上的意思。
生:形容占據了有利的地形。
師:(短插)這是它的意義。
生:課文裏就是指五壯士占據了狼牙山頂峰,對著底處山坡上的敵人,作戰很有利。
師:這是此成語在課文中所指的具體意思。
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引導沉重回顧整理,就能得出學成語的一般方法——四步法:①查清不懂字的意思;②理解成語的基本含義;③弄清成語的基本含義;④明白文中的具體意思。
上述教學片斷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到的僅僅是點撥、引導作用。
6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
在課堂上,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學習與被動接受知識,效果絕然不同。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正確處理好內因與外因的關係,解決好教與學的矛盾,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其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探究、獲取、掌握、理解和運用知識。
如教《圓錐的體積》時,通過實際測量,讓每個小組拿出課前準備的圓柱、圓錐和沙,將圓錐裏裝滿沙往圓柱裏倒幾次,看哪個小組能找出規律,最先研究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