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燈映出兒歌:

的外表要記住,

身體分為頭、胸、腹。

一對觸角頭上長,六條腿兒在胸部。

師問:這裏的兩個,填什麼?

生答:填上“螞蟻”。

讓學生讀兒歌之後打出螞蟻實物燈片。

師:我們就來研究螞蟻的外形特征,

這樣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導入新知識過渡自然。

除此之外,還可從關鍵詞語、重點段落、開頭結尾、重點項目等方麵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性”訓練。

12忌提問繁瑣,要引導學生概括、提高,自己發現規律

繁瑣的提問,雜亂無章,提問很多,收獲得有慶的知識。例如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後作文,老師不可能每指導觀察一幅圖,都要從頭至尾地問個沒完。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規律。如單幅圖按“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順序觀察;多幅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觀察等。教學生看圖學文時把看圖與學文結合起來教,讓學生掌握觀察不但觀察要“按順序”,作文也要“按順序”。這些規律性的知識掌握了,就做到了提問的有效性。

13忌提問的單向性,要有利於優化群體探究

課堂提問,並不單獨體現在教師問學生答這一單向活動形式上,更多的是體現在教師激疑、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這種多向活動形式上,即課堂教學信息傳遞的形式由直線單向平麵式,轉為互相交叉的多向立體式,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暢通無阻、反饋及時,增加課堂信息量。這是提問的高層次。

當然,教師激疑,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應是放中有控,控而有序,起到教師的主導作用,使:①激疑——巧取思維誘發點,引導學生聯係課文開動腦筋,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②控疑——對學生的質疑作適當的調控或指向,使之不偏離目標;③存疑——有意篩選有價值的問題存留下來,將其巧妙納入教學過程;④釋疑——采取教師釋疑、自我釋疑,優、中、差生兼顧等多種方法。

14忌提問抽象,提問要具體清楚,力戒空泛

例:一位老師在講思想品德課《要講效率》一課,講了偉人愛迪生、周總理、高爾基後概括提問,問題具體清楚,學生很快正確回答。

師:愛迪生是美國的發明大王,一生有1300多種發明。周總理是一麵學習,一麵搞社會活動;高爾基一麵做雜工,一麵擠出時間讀書;愛迪生一麵賣報,一麵研究科學。他們抓緊時間,做到了合理安排時間,想一想合理安排時間與效率有何關係?

生1:合理安排時間能提高效率。

生2:合理安排時間能在別人同樣的時間裏多做一些事。

師:周恩來、高爾基、愛迪生都不是隻象我們一樣單純學習,而要一麵學習、一麵做事。做了比別人多的事,做到了講效率。周總理是怎樣做到的?請用~~~勾畫。

15忌提問單一死板,問題要有發散性

抓住課文中的懸念提出的問題,有利於學生展開推測、想象和聯想,結論不急於歸一,注意鼓勵學生提出多方麵的設想或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結過討論篩選,找到比較合理的結論。因此,提問在善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使思維的方向由一點發散開去,不斷擴散到各條渠道、各個側麵、各種角度,以求問題的解決。如教《凡卡》結尾時,凡卡給爺爺的信寄出以後,他的命運會出現哪些可能性變化?學生懷著較大的興趣,緊張地思考,說出了四種可能性:①爺爺收到信後,立即接凡卡;②爺爺沒收到信,凡卡繼續受苦;③凡卡未等爺爺來接,就被老板折磨死了;④爺爺收不到凡卡的信。經過思考,學生認識到,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因為信封上沒寫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和名字。另外,即使爺爺收到信,接他回鄉下去,還是要過受剝削受壓迫的苦難生活。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那冷酷的社會製度下,凡卡無論走到哪裏,命運都是悲慘的,這是19世紀俄國沙皇殘酷統治、社會腐朽黑暗的結果。

16忌提問盲目性,要有準備地提問

教師應該明確提問的中心,在備課中圍繞中心擬定包括主要問題、提問對象、提問順序、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遇到的困難等的提綱,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應該指導學生通過複習、預習為課堂提問做好準備的,隻有這樣,才能使提問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並收到預期效果。

17忌提問片麵性,要麵向全體學生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提出相應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他們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經過努力回答出來,得到相應的提高。切不可隻提問少數優生或差生而置大多數中間生於不顧,影響全班學習質量的大麵積提高。特別要注意關心差生,通過提出一些難度較小、估計他們經過努力能夠回答得出的問題並及時加以強化,使他們也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信心。

提問設計要有的放矢,不可隨意問問答答,像“對不對”“是不是”是與非隻回答一個詞,或是老師說了一大串學生隻回答一個詞語,這有點象趕鴨子,因為回答什麼不需要學生思考,詞兒是明擺的。因而提問不要輕易提出,得出的問題要是節骨眼上的,學生要動腦筋才能答得出。

推導平行四邊形麵積公式,關鍵是讓學生懂得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通過圖形的對問比。①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有何關係?②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有何關係?③底與長、高與寬分別相等,這兩個圖形的麵積怎麼樣?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麵積公式。這樣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

18忌提問脫離教材,要把提問和讀書結合起來

好的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把文章讀會。因此要把提問和讀書方法的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廣大教師在這方麵已經創造了不少好的形式。

例:一位自然老師講《昆蟲》時是這樣提問的。

放映幻燈片:帶“蟲”字旁的動物圖。

觀察與問題:這些動物都認識嗎?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征?

生:有螃蟹、蠍子、蝴蝶、螞蟻。

生:它們的名字都有一個或兩個字都有“蟲”字旁。

師:這些帶“蟲”字旁的動物,都是昆蟲嗎?

生:有的是,有的不是。

師:哪些是?哪些不是?

生:蝴蝶、瓢蟲、螞蟻是昆蟲。根據同學們的意思,我們先把大家認為是昆蟲的動物——螞蟻,作為研究對象,對它進行研究。請大家打開書,認真讀課文,找找它們的特征。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麼是昆蟲。

總之,每篇教材有各自的特點,設計提問時也要根據這些不同的特點設計不同方式的提問,不能千篇一律,提問一經設計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進行必要的修正。

19忌提問公式化,要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提問

每節課裏,教師如何掌握和控製的提問的時機、提問的頻率、提問的時間及提問後的等待時間等將影響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效果。在一節課的不同階段,學生思維的緊張強度是不同的,教師應抓住時機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提問。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這時多提一些回憶性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參與討論問題的意識。當學生思維處在高度活躍時,多提說明性和評價性問題,有助於分析和理解課文,不同時間的提問對學生記憶和思維產生的效果不同。對待同一提問內容,學習前的提問對學生記憶和思維產生的效果不同。對等同一提問內容學習前的提問與學習後提問,學生思維與記憶的範圍有大小之別。如:在得到商不變性質後,為了防止學生忽視“同性”這個條件,根據160÷40=4,問:(160×8)÷(40÷8),(160÷8)÷(40÷5)(160×3)÷(40×4)是不是等於4,為什麼?

20忌語言混亂,提問語言要純化美化

(1)語言的純化。語言的純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麵:

①規範、純正。教師須用規範化的語言——普通話進行教學。師生之間用普通話進行課堂交流,會使信息暢流。一般來說,學生普通話說得純正,能聽得清楚。

②健康、純潔。教師課堂語言有很強的示範性影響力,對學生的言行、習慣乃至思想感情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那”“個”“嗯”“啊”之類的口頭禪,屬於課堂教學語言中的雜質,“他媽的”等有傷大雅的“國罵”,都屬於不潔語言,是對課堂教學的汙染。教師應以捍衛課堂教學語言的健康和純潔為己任,隨時注意清除誤言雜質和語言汙染。

(2)語言的美化。聽一堂好課,就像欣賞一首名典,餘音嫋嫋,三日不絕。這與優美的教學語言的魅力關係頗大,提問也要有藝術情趣。提問語言要:

①準確、嚴謹。教材中概念、定義是對客觀事物科學的概括。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準確性,以免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失誤或困惑。一堂課就像一篇文章一樣,要結構嚴謹脈絡分明,主旨明確,重點突出,富有強烈的邏輯力量,表現在提問中尤應這樣。

②清晰、簡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受著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授課時間的製約。教師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大限度的知識信息量,就必須做到語言簡練流暢、清晰宏亮,有條不紊,通俗易懂,使提問富有啟發性。

③形象、生動。形象化語言是課堂語言優化的重要特征,它能使那些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使聽者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曆其事的感覺。教師對課堂語言進行修辭加工和藝術處理,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回答提問。

④幽默、詼諧。幽默詼諧的語言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在語言運用中的結晶。前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直接以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授知識,可以讓學生體驗輕鬆愉快的情緒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但提問幽默就服從教學的需要,切忌油嘴滑舌、流於庸俗化。

⑤語調和諧,在提問中教師應注意到語言表達形式的音樂美,使學生感到悅耳動聽。它一方麵表現在發音吐字上,以嘹亮、圓潤、明快為上乘,至少也要做到自然、和諧;另一方麵表現在語調的旋律和節奏上,能抑頓揚挫、疏密相間、自然有序,使學生能從容不迫地思考,對提問感到樂趣。

21忌提問緊張匆忙,要留給學生思考餘地

據一些美國教育專家研究,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三秒鍾,這樣做有許多好處:學生可以回答較多內容;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以減少卡殼的現象;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能夠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增多發散思維的成分;能夠減少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學生可以列舉更多的論據;學生能夠提出更多的問題;能夠增加回答的多樣性;能夠增強相互之間的影響。

課堂上如果沒有“想”的因素積極參與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將是一句空話。孔子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讓學生“想”,在學習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然而目前常見的課堂教學,常常是講述聲,答問聲不絕於耳,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風風火火,熱熱鬧鬧;老師辛苦,學生疲勞。“想”,這個必須的因素被拒絕於課堂之外。難怪有位名人慨歎:當年幸好他的啟蒙老師因胃病課堂吃藥,趁此機會他得以冷靜地想想老師剛才所講的內容,因而才有所獲。

本來,課堂提問是要學生“想”的機會,但連珠炮式的提問,以及所提的那些學生不動腦筋就可以脫口而出的問題,不可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老師簡單的提問、學生膚淺的答問,你來我往充斥課堂。“想”被擠掉了。老師的提問必須以學生的讀與思為出發點和歸宿,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應設計在讓學生“要摸到,跳一跳”的水平線上。既要考慮學生現有水平,又要顧及經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這樣做了,就是把“想”這一因素作為提問的設計的核心問題來看待了。隻要在課堂上再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想”就可望落實到位。

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先通分、後加減的道理,可提出下列問題:①整數加減法為什麼要相同數位對齊?②小數加減為什麼要小數點對齊?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分子不能直接相加減?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分子可以直接加減?這樣的問題,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係,使新舊知識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較好地實現了舊知識對新知識的正向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想的王國。”課堂尤其要變成為積極思考的王國。在課堂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想”,同時“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讚科夫語)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提問後很重要的環節要讓學生“想”。

22忌以教師為中心滿堂問,要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方式越失去市場,代之而起的是重視開發學生智能的啟發式教學。但在實際應用中,有些教師片麵理解啟發教學這一教學的指導原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過多過濫地運用提問,傳統的“滿堂灌”發展成了“滿堂問”。那麼“滿堂問”是否一定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並非看提問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重要性,但即使是好的提問,也不宜過多,太多則容易造成學生疲勞,挫傷他們的興致,影響學習的效果。至於那些隻從教師主觀願望出發,習慣於使學生簡單地接受或被動的工作的“滿堂問”方式更是要不得。那樣的提問往往不顧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適應程度。就提問的內容而言,或大則無當,不著邊際,學生不易回答;或為問而問,缺乏針對性;或過於鎖碎,不能體現教材內容的重點;或簡單機械,老調重彈,根本不需多加思索;或又太過於高難,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回答不上。就提問的方法看,有的是連珠炮式地發問,學生來不及思考,末了隻好教師自己回答,提問變成了設問;有的則是按學號、依座次提問,甚至先指名,後發問,除了被指名者不得不應答外,其他學生視作與己無關,思想處於停滯狀態。有時再加上提問者表情嚴肅、語言平淡,發問形同考問,提問與回答的氣氛必然冷冷清清。學生感到壓抑,教師無精打采。思想被冷凍,情緒遭破壞。諸如此類的提問,幾乎無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