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的理論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造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學中要運用好這個手段,必須正確認識的把握課堂提問的心理學、教育學以及“三論”的理論依據。
課堂提問的心理學依據
人的思維總是與擺在主體麵前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中的問題緊密聯係的。思維以解決這些問題為最終目的。經過思維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又促進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然而,在獨立思維能力較低、知識經驗有限的小學階段,兒童往往不能自己發現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難以獨自解決問題,所以隻有依賴教師的提問來促使學生思維,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造條件。為了使提問產生良好的效果,必須注意把握好學生的以下學習心理:
1好奇心理
人們都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兒童尤其如此。教師的提問如能與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相吻合,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講《濫竽充數》時,設置“為什麼南郭先生後來要逃跑?”這一問題,就很容易激起學生積極看書尋找原因的興趣。
2注意心理
人們在活動中認識到它的某種意義,因而自覺地有目的地去從事這種活動,這是有意注意;偶然為某種活動所吸引而去從事這種活動而並沒有一定目的是無意注意。
巴甫洛夫認為,注意是由周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有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當環境中新異刺激出現時,有機體使以自己的感受器官朝向它探究其來源,並調整自己的行動,以適應這個新異刺激,發生定向反射,這就是人們有被某種活動吸引的傾向。課堂提問像是對學生的“刺激物”,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認知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的過程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現代認知心理學對解決問題所持的觀點是:輸入——加工——輸出的模式,認為人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並對之作出反應,而是主動地尋求信息,對輸入的信息以一定策略進行加工處理,並經決策過程再輸出去,課堂提問正是適應這種心理特點,向學生的一種信息輸入。
4反饋心理
教師要了解教學的效果,控製教學的進程,改進教學的方法必須依賴提問。它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手段。教師所提的問題,深淺是否得當,是否籠統模糊,是否環環相扣能引導啟發學生思想,隻要看看學生的整體反應和答問學生的狀況就知道了。若提問偏深偏大或模糊不清,教師應迅速改換問題,或將其分解成一些具體的、確切的小問題來問;若提問太簡單,則應適應增加問題的難度。
5記憶心理
課堂提問一經提出,學生必然引起思考,從而使教學內容成為學生直接的思維操作對象。心理學研究表明,提問題的方式是促進理解,建立更多意義聯係的主要途徑,從而有利於理解和記憶。有這樣一個實驗,同時對兩組受試者讀一篇文章,對一組先提一些問題,另一組不提任何問題,讀完後問兩組這些問題。第一組的成績要好得多。這就是問題可以促進思考,留下更深的印象。
6上進的心理
優等生思維敏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積極思考,並能得出比較切題的答案,表情輕鬆自然,舉手踴躍,回答流暢。教學中,對待這樣的學生,可適當提出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例如,數學中具有一題多解的問題,或有簡捷解法的問題,當這些學生回答出基本問題之後,不要忙於小結,而要變換思維角度,讓他們再回答,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例:讓學生做下麵一道題
修一條長6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長的25,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任務共需多少天?
題目出示後,學生很快得出一般解法:6000÷(6000×25÷4)=10(天)。但不要馬上小結,而進一步啟發提問:“這道題有沒有簡便解法呢?”學生思考後回答:“有,可以把這一條公路看作1來解,列式為:1÷(1×25÷4)=10”肯定了這種解法後,又可繼續設問:“這道題能不能用分數除法來解呢?你能找到更簡便的解法嗎?”學生答出:“根據4天完成了全長的25可知,完成全長的25的天數為4,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解答,即4÷25=10(天)。”這樣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同一問題,切合了“進取心理”的需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7表現心理
有些學生,雖然思維敏捷,回答問題積極性高,但由於他們存有爭強好勝、表現自己的心理,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往往欠思考,他們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真正領會或僅有初步理解,就急忙舉手回答,有時他們還故意借助言行來提醒老師對他們的注意,盼著老師能提問他,以達到表現自己的目的。
教學中,對待有這種心理狀態的學生,既不能完全附合,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亂加指責、挖苦、取笑。當其回答問題正確,也不要過多地表揚,以免使他們沾沾自喜,產生驕傲情緒。對他們適宜提一些思考性問題,當其回答欠確切時,及時啟發他們準確地回答。小結時,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指出其由於沒有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而出現錯誤,使他們全麵細致地思考問題,培養他們認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8怯懦心理
有些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表情拘束、緊張。他們當中有的成績較好,但因膽小或某種原因思維受阻,一時“想不起來”,回答問題結結巴巴或不切題意,這些同學寧肯不回答問題,以獲取安全而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中,對待這種心理狀態的學生,提出問題後,要充分留給他們分析思考的時間,思考以後仍出現緊張現象,也不要為了節省時間而叫“坐下”,急轉而叫別的同學回答,這樣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而應循循善誘,啟發引導,並從語氣、態度各方麵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鼓勵他們大膽作答。
9保守心理
這一類學生多半是性格內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雖然理解掌握,並能給出正確的回答,但不願舉手回答,不願過多地顯示自己,缺乏激情,競爭心理不強。老師提出問題以後,他們能夠全神貫注地積極思考,但未叫到自己,就表現輕鬆自然,靜等別人回答。
教學中,對待這類學生絕不能降低要求,教師除給他們講清課堂提問的作用和意義外,還要結合教學實際,采取提問記分、口試等方法,來培養他們的激情,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促使其產生競爭心理,克服保守心理。
10自棄心理
這一部分學生多數是差生,思維遲鈍,注意力容易轉移,他們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知思考,表情發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其成績差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課堂中“問得少”語言能力得不到鍛煉提高,教師要多關心多鼓勵,提高他們的信心和勇氣。
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有著客觀的心理學理論依據。隻要我們努力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精心設計,提問得當,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課堂提問的教育學依據
教學原則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也是課堂提問的重要依據。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
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係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這一原則,是知識的思想性、教學的教育性規律的反映,也是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的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
教學中如何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原則,這是課堂提問的方向性。好的課堂提問具體表現出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例如學習《飛奪瀘定橋》一課時,老師在結尾歸納時,提問為什麼說“飛奪瀘定橋”?“飛奪”是什麼意義?課題為什麼說“飛奪”?這一提問切中“要害”,既抓住了主題,點明了中心思想,準確地傳授了文化知識,又突出了紅軍的神勇,戰勝一切艱難、一往無前的氣概,對學生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
2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
理論聯係實際原則是指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推導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並學會運用知識,從而解決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學與用的矛盾關係。學校教學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客觀上容易產生脫離實際的傾向。隻有認真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把理論講授與生活實際結合,把動腦與動手結合,才能處理好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觀點與材料等關係,使學生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並在知識的運用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發揮創造力,逐步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提問是理論聯係實際的重要手段。如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後都要通過提問聯係實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實際應用。如學習正方形、長方形定義後,老師提問學生,教室裏有哪些物體是正方形,哪些是長方形;學習了求三角形麵積公式後,針對一個三角形提問學生,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樣量並怎樣求出它的麵積等。
3直觀性的原則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通過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或者通過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為他們形成科學概念、掌握理性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條件。
直觀性原則反映了學生的認識規律。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手段,可以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認識活動,獲得鮮明生動的表象,在感知的基礎上認識事物的本質,建立正確的概念,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直觀教學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的發展。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直觀教學將更為廣泛和重要。
4循序漸進的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又稱係統性原則,它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係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係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循序漸進原則是科學知識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學受製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反映。任何科學知識的發展都有嚴密的邏輯係統,中小學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以其相應的科學體係為基礎的,為此,學生掌握學科的係統知識,就必須參照學科的邏輯順序,掌握基本結構。學生的認識活動總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地向前發展,同樣是有序的。教學隻有符合科學知識本身的序、學生年齡特征的序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課堂提問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注意提問設計的有序性。在課堂上,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隨意設問,雜亂無章,分散學生對重點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據教學的目的和重點,通盤考慮整堂課提問的主次和先後,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後有序,使所提的一些問題前後貫通、相互配合,有助於推進思考、分析問題。例如,講解《赤壁之戰》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逐步理解周瑜用火攻大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經過和原因,就把“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這一中心問題,分解為下列幾個前後相關的小問題:①曹操為什麼把兵船鎖在一起?②周瑜和黃蓋為什麼想用火攻?③為什麼黃蓋能接近曹營?④火船是怎樣衝進曹營的?⑤火攻的結果怎樣?這些問題都緊扣課文的中心內容,又根據戰事發展的順序而依次設問,對於學生思索東吳軍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主客觀原因,起了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引導作用。這是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設計係列性提問的,以順敘手法寫成的記敘文特別適用。
5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並能持久地保持,需要時能準確無誤地再現和運用,為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智力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