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教師的常見病,特別是中老年教師。那麼患了高血壓的教師應注意什麼呢?首先要對高血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次要學會自我監測血壓。這兩點是自我治療和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的基本點。
高血壓就是血壓高於正常血壓值。由於血壓受多種因素影響,血壓可以一時性的增高,因此不能僅憑一次血壓值高於正常就診斷為高血壓。對於高血壓的診斷要以下列幾點為標準:(1)血壓值:收縮壓即高壓達到或超過160mmHg,舒張壓即低壓達到或超過95mmHg。不論年齡多大。近些年來,有一種說法,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高壓為100+年齡不算異常,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60、70歲的人血壓高於160mmHg,同樣是高血壓。(2)在不同的日期,連續2次或多次安靜時的血壓值均達到高血壓的標準。(3)不論高壓還是低壓,達到高血壓標準都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40—160mmHg/90—95mmHg之間稱為臨界性高血壓。
高血壓與高血壓病不是一個概念。高血壓是一個症狀診斷,它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兩種,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又叫高血壓病,到目前為止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占高血壓的98—99%。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它是繼發於其他全身疾病的,當原發病治愈後,血壓可自行恢複正常。
高血壓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其可能是多因素的。常見因素有以下幾種:(1)精神神經源學說:該學說認為長期反複的精神緊張和焦慮,導致大腦皮層興奮和抑製過程發生紊亂,大腦皮層失去對皮層下中樞的控製和調節作用,因而皮層下血管舒縮功能紊亂,以致全身小動脈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2)腎原學說(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學說):腎動脈硬化導致腎缺血可以啟動該係統引起高血壓。(3)遺傳學說:觀察發現,父母患高血壓者其子女中患高血壓的比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這一觀點目前是公認的。(4)其他學說:有人認為心髒內分泌失調與高血壓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患高血壓病的人早期可沒有任何自覺症狀,也有的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症狀如頭痛、頭脹、頭暈等。對於一些症狀比較明顯的患者,其頭疼的部位常在兩太陽穴部位或腦後部位,多為跳痛:兩手壓迫跳動的部位,似乎有所減輕;跳痛時躺在床上似乎引起枕頭和床一起跳動;當人聲喧鬧、事情繁雜時頭痛明顯。頭脹、頭暈往往下午加重,上午輕些。頭脹時,覺得頭部似乎要爆炸,頭暈得像酒後的朦朧狀態,嚴重時行路蹣跚,要靠牆或扶欄杆、持拐杖行路才心理踏實。有的表現為耳鳴,煩躁不安,心亂如麻,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明顯降低,有的表現為自覺肢體麻木,有蟻走感或自覺雙下肢發涼;有的出現心悸。失眠、多夢、肉跳、尿頗、麵紅、目赤等。這些改變常常是血壓升高較迅速,使機體不能適應所致。然而高血壓病患者有30—50%在出現嚴重並發症之前沒有或者症狀不明顯,因而影響了本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症狀性高血壓,引起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有:(1)泌尿係疾病,有腎炎、多囊腎、腎動脈狹窄、尿路結石或梗阻等。(2)內分泌疾病,有嗜鉻細胞瘤、柯興氏綜合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垂體前葉功能亢進、更年期綜合症。(3)心血管病變,有主動脈狹窄、多發性大動脈炎等。(4)顱腦病變,有腦腫瘤、腦部創傷等。其他尚有高原病及由藥物引起的高血壓等。繼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病分三期,是根據病情由輕到重的順序而劃分的。Ⅰ期高血壓主要特點是血壓有波動,有時可以在正常水平,沒有髒器的損害。Ⅱ期高血壓的主要特點是血壓持續的較高水平,檢查發現有心、腎及眼等髒器的改變。Ⅲ期高血壓的主要特點是有髒器功能衰竭的表現。如可伴有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眼底出血、腦出血等。
高血壓的臨床分期除了臨床表現外,物理及實驗室的檢查是不可缺少的。在高血病的檢查中常見的有眼底檢查,超聲心動圖、X線、B超、尿常規、心肌苷、尿素氮等,這些檢查可以使高血壓病同繼發性高血壓區別開來,同時可以指導高血壓病的臨床分期、進而指導治療。
眼底檢查是用眼底鏡對眼底進行的檢查,在高血壓病人,眼底可有動脈痙攣、動靜脈比例改變、眼底出血、視神經乳頭水腫等改變。
超聲心動圖在高血壓病的診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超聲心動圖,可以看到如下表現,主動脈增寬和硬化,左心室擴大和肥厚,室間隔肥厚。
X線在高血壓病患者中可以觀察到心髒擴大,主動脈擴張、膨凸、瓣膜鈣化,主動脈遷曲延長、肺瘀血等。
B超對鑒別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有重要作用,象可引起繼發性高血壓的腎及尿路結石或積水、多囊腎及大動脈炎等疾病均可通過B超診斷。
上述檢查在Ⅰ期高血壓常常沒有什麼改變,往往隻見於Ⅱ、Ⅲ期高血壓。
上麵就是高血壓及高血壓病的一般知識,了解其可使教師對本人病情的輕重有一個基本認識,在治療過程中即不要因病情輕而忽視自我調理,也不要因病情較重而焦慮不安。
在了解高血壓基本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有必要掌握測量血壓的方法。這對於自我監測有較大益處。
目前家庭中備有血壓計的家庭逐漸增多,所備血壓計的種類也有多種多樣,具體分來有汞式血壓計、表式血壓計和電子血壓計三種。在應用這些血壓計時要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汞式血壓計體積大,但準確性好,表式血壓計攜帶方便,但準確性差,電子血壓計準確性好,但易損,價格昂貴。雖然血壓計的種類很多,但它們的測量方法大體上是一致的,都是將袖帶縛於肘動脈搏動處,橡皮球擠壓向袖帶內充氣加壓,使壓力超過肱動壓,然後慢慢放氣。對於臨床上常用的汞式血壓計,其血壓的測量方法是在放氣時,將聽診器放在肘部肱動脈表麵進行聽診。通常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並無聲音,由於袖帶將肱動脈壓住,被壓迫處以下無血液流動,因此在放氣前也無聲音。在放氣的過程中,袖帶內壓力逐漸減小,當袖帶力與血壓相等時,血液開始由上臂經過壓迫處衝向前臂,在遠端可聽到由於血液渦流所引起的與心搏同步的動脈音,即“嗒、嗒、嗒”的聲音,在聽到第一個音時,血壓計上指示的數字為收縮壓。繼續降低外加壓力,動脈血管音由強變弱。當減壓至稍低於舒張壓時,在心髒舒張期被壓的肱動脈內也有血流通過,血液的渦流迅速變小,動脈音突然變弱,再下降5—10mmHg即完全消失。一般以動脈音消失時,血壓計汞柱所指示的刻度代表舒張壓。但在有些人,測量血壓時,動脈音持續不消失,有的甚至當汞柱指示刻度為10mmHg以下時尚能聽到動脈音,對此可采用從聲音突然變弱的值作為舒張壓。
在測量血壓時宜了解(1)情緒激動、神經緊張、體力活動甚或說話等情況均可導致血壓的增高,因此測量血壓時要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測量。(2)袖帶的過緊過鬆、其位置的偏上偏下,血壓計的位置高於或低於被測部位(通常被測部位與血壓計水銀柱零位線處於同一水平麵),被測部位與心髒右心房不在一個水平麵上,放氣速度過快等均可致血壓不準確。(3)兩上肢血壓可以有差距,一般右上肢較左上肢高5—10mmHg。
正確的測量方法是:除上述所講的以外,還包括下麵幾點。(1)袖帶位置在肘橫紋上2—3cm。(2)袖帶鬆緊度以在被測部位能伸進兩指為宜。(3)放氣速度以使水銀柱以每秒2—3mm的速度下降為宜。
上麵我們介紹了高血壓的基本知識和血壓的測量方法,下麵我們來介紹一下高血壓病的治療。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高血壓病是一個終身性疾病,正確的分期是治療的前提,個體化、階梯治療是高血病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終身服藥是教師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麵,這是良好的控製血壓,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有力武器。在上述原則下,高血壓的治療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一)一般治療
保持精神樂觀,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生活要有規律,並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同時注意限製食鹽和脂肪的攝入量,控製體重,戒煙酒。對食鹽的攝入量以每天6克以下為宜(其中包括一天所有飲食中所含的食鹽量)。飲食方麵以多吃瘦肉、牛、羊、雞、魚、兔肉等,主食宜粗細搭配,不可偏食、偏嗜。
(二)藥物治療
1複方降壓片:是家庭及門診病人常用的降壓藥,常用於高血壓病較輕的患者。其是由多種具有降壓作用的藥物組成,主要成份是利血平,其次還有肼苯噠嗪,雙氫克尿噻、氯化鉀等品。臨床應用療效平穩,副作用少,如服用該藥能良好的控製血壓,則可以長期服用。
2鈣拮抗劑:臨床常用的是心痛定,目前其已成為治療高血壓的一線藥物。具體用法是,心痛定100mg/次,每日三次,一周後無效改10mg/次,每6小時一次。血壓平穩4周減至最小有效維持量。近幾年來,新型的鈣拮抗劑有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其中尼群地平在治療高血壓中效果較好,其和尼莫地平作用相似,劑量大小近似,均可舌下含化,10—20mg,5分鍾後開始降壓,30分鍾到達高峰,因此可用於高血壓病急症的處理。另外,異搏定也可用於高血壓病的治療。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是近十餘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類降壓藥,目前已廣泛用於高血壓心髒病的治療,其代表藥有卡托普利(又名開搏通,巰甲丙脯酸),依那普利,和福森普利。現今常用的是開搏通。該類藥副作用小,長期應用,在降壓的同時,可以使肥厚的左心室消退,改善左心室的順應性,從而使高血壓心髒病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提高。在這一類藥物中,依那普利降壓作用持續時間長,每天隻需服1—2次,與食物同進,不影響藥物的吸收,因此較卡托普利更方便和優越。
3利尿劑:有雙氫克尿噻、氨苯喋啶、速尿。利尿劑一般用於Ⅰ期高血壓,對於Ⅱ期以上的高血壓,需配合其他藥物聯合應用。
4血管擴張劑;有硝普鈉,長壓定,甲基多巴、地巴唑、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其中臨床上常用的是,地巴唑和甲基多巴,硝普鈉、酚妥拉明常用於急救,由靜脈滴入應用。
5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常用的有心得安、美多心安、氨酰心安。各自的用法是;(1)心得安:10—20mg/次,每天3—4次。(2)美多心安:50—100mg/次,每天1—2次。(3)氨酰心安:50mg/次,每天1—2次。
6蘿芙木類:有利血平和降壓靈。具體用法是。利血平025mg/次,每天2—3次,對於重症患者可予1mg,肌肉注射。降壓靈,每片4mg,每次1—2片,每天3—4次。
以往高血壓病的階梯式治療方案是:第一級選用利尿劑或β受體阻滯劑;第二級是選用利尿劑加β受體阻滯劑或其中之一加利血平、甲基多巴、肼苯噠嗪、可樂寧或呱唑嗪之一;第三級是以上各種降壓藥中三種同用;第四級是在第三級用藥基礎上加用胍乙啶、長壓定。但隨著醫學的發展,新藥的不斷出現,目前治療高血壓在藥物選擇上與以往有所不同,現在,治療高血壓的首選藥是鈣拮抗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這兩類藥適用於各期高血壓,與其他藥物配合在高血壓的治療上有著良好的效果。
(三)非藥物療法
1氣功療法:無論動力,還是靜功,對降低和穩定患者的血壓,改善症狀都有積極的作用。對教師來講,太極拳和靜功是最適宜的氣功療法。最簡易的方法是意守丹田或意守湧泉,每次20分鍾左右,每日2—3次。如此長期堅持有利於降壓和穩定血壓。
2點穴療法:曲池、陽溪。配合降壓溝、足三裏、三陰交、內關、合穀、神門。
3梅花針:在背部脊柱兩側,輕輕敲打,自上而下,每日1—2次。
上述療法簡便易行,可自行或在家內由家人協助進行,且有較滿意的療效,對改善症狀,穩定病情有一定的好處,特別適於教師使用。
中老年教師應預防中風
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的總稱。其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嚴重危害中年人的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城市的腦血管病的患病率為719/10萬人口,較日本和美國發表的數字為高。其中我國北方和東北為最高。在患腦血管病存活的人中,628%需要家人幫助料理生活,85%完全臥床不起,隻有287%恢複了病前狀態,由此可見近3/4的腦血管病人喪失了勞動能力,致殘率高得驚人。教師中患本病者不在少數,它嚴重的影響教師的工作和學習。因此預防中風或腦血管病的發生是很必要的。對於中風的預防,首要的一點就是注意中風的先兆症狀,以便在中風發生前積極治療,防止中風的發生。
中風在發病前有許多征兆,一般說來有如下幾點:
1同側麵部或肢體出現麻木、軟弱無力、嘴角歪斜、流口水。這是短暫的頸內動脈供血不足的結果,也是中風的第一個信號。據統計,約有1/3的患者遲早會發生中風。
2突然出現說話困難,或聽不懂別人的說話,看東西不清或偏盲。
3突然感到眩暈、足底發輕、站立不穩,睜眼時覺得四周物體搖晃、旋轉、四周物體有跳動感,或突然兩腿發軟,猝然跌倒,但倒後症狀又減輕等變化。
4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
5突然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尤其是局限性的劇痛,伴有惡心或嘔吐,這多是腦動脈壓突然升高、腦出血的前驅征兆。
上述症狀因來得突然,而且持續時間短暫,以致於許多人不在意,根本不當一回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因工作繁忙,這種情況更容易忽視。在出現這種症狀後,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地檢查和治療。特別是那些有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高血脂、吃飯不注意、吃的較鹹、體胖、情緒不穩定易急躁、生活不規律、有吸煙、飲酒者就更應該注意。
除了注意中風先兆外,要預防中風的發生還應做到如下幾點:
1了解腦血管病的嚴重危險因素:現已證明,腦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諸如年齡、氣候、地理位置、遺傳因素、種族差異和社會經濟因素等,這些因素都是目前尚無法控製的。但是在腦血管病的發病中,有許多因素是可以預防和解決的,它們在腦血管病的預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高血壓:業已證實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腦出血及腦血栓形成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沒有高血壓的患者。這是因為高血壓時,一方麵導致患者的動脈硬化、血管脆性增強,使當血壓急劇波動時,血管易於破裂而發生腦出血;另一方麵,高血壓時,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高,也加劇了腦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了解了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保持血壓相對穩定,即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
(2)心髒病:不少心血管病人常伴有腦血管的損害;臨床上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同時合並有腦血栓形成的病例也不少見。因此患有心髒病的患者要注意預防腦血管病。
(3)高血脂症:高血脂的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易於導致腦血栓的形成。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代謝紊亂所繼發的動脈硬化使得動脈硬化性腦血栓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要積極地控製血糖,使血糖維持在一個理想的水平。
(5)吸煙、飲酒:吸煙和飲酒與腦血管病的關係已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6)肥胖:肥胖的人多伴有高血脂、血液粘稠度也較高,容易發生腦血管病。特別是在伴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
2注意飲食:前已述及肥胖和高血脂是動脈硬化的先兆,是腦血管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這兩種疾病多是由於過食肥甘所致,因此要預防腦血管病,減少食品中的動物脂肪、內髒、蛋黃等的攝入量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同時還要注意減少食鹽的攝入量。在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入的同時,要注意多食用蔬菜和植物油如玉米油、橄欖油等,不過要注意花生油。花生油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油,其中既含有不飽合脂肪酸,也含有相當量的飽合脂肪酸。有資料報道,在沒有動脈硬化的人食用,確實很好;但有動脈硬化的人食用它,反而會加重動脈硬化。有鑒於此,中老年人經查已患動脈硬化或者有中風先兆時對花生油的食用應慎重對待。
3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多為腦力工作者,因工作繁忙,平時鍛煉機會少,時常處於一種較緊張的狀態之中,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宜做到有張有馳,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和持續性緊張。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急躁和憂鬱:許多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情緒波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經常可以見到的。特別是腦出血。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對減少腦血管病的發生是很重要的。祖國醫學認為“精神乃至,五髒六腑皆安”,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保持人體健康中的作用。
5定期檢查身體,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頭痛的自我按摩
這是一套頭痛按摩操,據報道有較好的效果,茲推薦於下:
第一步:推天門。用拇指掌麵,從二眉間向上推至前發際,反複進行15—20次。
第二步:按揉百會。用拇指掌麵(或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末端的掌麵)按於百會穴處(位於二耳尖連線的中點),連續按摩2—4分鍾。
第三步:推率穀區。用二拇指掌麵(或食指末端掌麵)按於率穀區(耳尖直上15cm的頭皮處),前後幅度2cm,推搓40次,兩側同時進行。
第四步:揉風池(位於頸項後枕骨下二側凹陷處。用食中指掌麵按揉風池穴30—40次。
第五步:指掐痛處。用指甲按掐於痛處約2—3分鍾。
第六步:掐壓合穀。雙側按壓時間3—4分鍾。雙手交替施術。
第七步:搓湧泉。盤膝坐位,左手拇指掌側搓右足,右手拇指掌側搓左足,前後左右均可,搓30—60次。
以上各法要求連續進行,按摩時鬆靜,保持神態自然,意守病位,早晚各一次,適於各種頭痛。
對於神經衰弱和感冒的頭痛,可按壓食指掌指關節下的第二掌側麵。按壓以拇指為宜,按壓力度以可以耐受的疼痛為宜。本法簡便易行,可隨時進行,不妨一試。
教師怎樣治療綜合症
疲勞綜合症是因精神和體力過度緊張所導致一組症候群,其初期表現有頭痛、頭暈、失眠、精神緊張,頭腦中常被一些事物糾葛而不能解脫,大便次數增多、心悸、坐立不安、易激怒、食欲減退、性功能減退。如不及時治療則病情進一步發展,後期可出現嗜睡、極度疲乏無力、記憶力減退,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反應遲鈍、少言、便秘、周身不固定的疼痛、尿頻、出現皮炎等。此外還可以伴隨有惡心、腹脹、胸悶氣短、喜歎息、自覺食管或咽部有異物感。它是中年人容易出現的一種疾病。
疲勞綜合症的教師中並不鮮見,隻是症狀較為輕微而己。中年教師往往事業心較強,有些還有較多的社會工作,家庭負擔也較重,再加之不注意勞逸結合,因此很容易導致本病的發生。由於本病可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和內分泌功能紊亂,如不及時糾正和治療常可導致器質性病變,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甲亢等病,因此對本病應預以重視。
患了本病的教師應積極早期治療,首先應避開不良因素的影響,對工作學習生活合理安排,增加休息和睡眠時間,如此常可使症狀迅速消失。對於症狀嚴重者,除此之外,還應作短期的休養或外出旅遊,以改變環境,同時還要配合藥物治療,如安定、穀維素、維生素E、健腦合劑等,中藥如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棗仁安神液等也可應當用。然在診斷該病之前應首先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以免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作為治療本病的輔助措施,可行勞宮和湧泉穴的自我按摩,如此可以消除疲勞,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