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2.0

速描

作者:高揚

上海自貿區能否讓中國新一輪改革計劃芝麻開門

史上最炙熱的改革計劃塵埃落定。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29日正式啟動運作,此前兩天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才剛剛公布方案承諾在區內放鬆服務業和金融業限製,使之成為經濟增長放緩時期推進改革的“試驗田”。上海和中央政府主要改革支持者主張成立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被視為中國在向更多競爭者和民營資本開放國內經濟重要領域方麵邁出的關鍵一步。

自7月中國政府批準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之後,這塊相當於上海市麵積1/226的區域就被賦予了極為特殊的期待。股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外高橋等自貿區概念股連續跳空漲停飆升,並創造自中國股市創立以來的股價新高。外界稱自貿區的意義甚至超越了1979年中國首個改革試驗田深圳特區。

“開放最後留下的不是一片樓、一座城,而是一種體製的力量。”上海WTO事務谘詢中心總裁王新奎告訴《環球企業家》。在他看來,28平方公裏的綜合保稅區上孕育的新一輪開放,不僅能為其他沿海省份的轉型提供經驗,在國有企業改革、審批製度改革、投資製度改革等方麵,都會做出有益的嚐試和推動。

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也潛藏著風險。允許跨境資本更自由的流動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將上海塑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手段。但隨著國內經濟放緩,加之外界對國內銀行係統的擔憂加劇,一旦打開資本自由流動的閘門,可能招致資金外逃。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長任新建對《環球企業家》表示,風險將會體現在諸如資本賬戶開放、利率市場化、投資管理體製改革、人民幣跨境流動、外彙管理、服務業擴大開放、審批權限放開等方麵。他說,“金融缺乏明確的物理邊界,因此金融創新更需要觀察主體控製風險的能力,作為新生事物,在初期的開放程度可能會比較有限。”

澳新銀行環球市場部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告訴《環球企業家》:“對於上海自貿區來說,最大的挑戰仍然來自於對資本的管控。”他表示,如何在開放和風險管理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仍然是上海自貿區未來麵臨的最大問題。從其他地區的經驗來看,跨境套利將導致資本管製失效。香港的CNH市場可以被作為一個典型案例。貿易渠道也經常被用作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套利活動。除非上海自貿區能夠“辨別”這些套利資金,否則這樣的套利活動將無助於實體經濟。事實上,這樣的套利活動可能對整體金融係統的穩定產生威脅。

由此,引發的自貿區對香港的影響更是不絕於耳。從市場流傳的投資、貿易、金融、行政四方麵政策來看,一個普遍猜測是,自貿區是否意在塑造另一個香港?上周,亞洲首富李嘉誠也加入到這場討論中。他說,上海自貿區對香港來說是一個重大威脅,他擔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被上海奪去。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稱,上海自貿區將更多服務於國內投資者,而香港麵向國際投資者。他判斷自貿區對香港的短期影響不大,中長期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主要是上海自貿區對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分流。相對於區域競爭,自貿區建設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動國內經濟改革加速。他強調:“如果上海自貿區變成一個香港,對全國經濟影響不是很大的話,意義就不是那麼正麵了。”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是全球貿易競爭格局的改變。東方證券首席策略師邵宇向《環球企業家》表示,目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力圖通過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議)和PSA(諸(多)邊服務業協議)形成新一代高規格的全球貿易和服務規則,來取代WTO。

邵宇曾任職上海寶山區發改委副主任,他認為,對於新一輪的遊戲規則,如果整個國家要進去可能有困難,可以先讓自貿區主動門戶洞開,所有國家都可以來自由投資和貿易,做一個對接的小窗口,並可以適當將其中的某些高商業標準映射到整個中國製造和服務業。如果試驗失敗了,由於限定範圍,影響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進一步擴大推廣並全麵對接整個中國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貿區建設剛剛獲批,天津和珠海橫琴申請建設自貿區的概念就開始熱炒。除此之外,山東、福建、浙江等省份也都對自貿區望穿秋水、躍躍欲試。如何避免一擁而上?又如何發揮聯動作用?這些都將考驗改革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