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跨越代溝感悟親情,品味生活中最珍貴的幸福(3 / 3)

方剛是個農家孩子,以高分考取了某所名牌大學,但家境貧寒,即將開學仍未籌齊學費,陷入窘境。他的父親年近花甲,窮得直到40歲才成家。他幼年時,命運又遭變故,母親患上了精神病,一天到晚瘋瘋癲癲。這個家庭經濟十分拮據,老父親在附近工地做小工維持生計,每天僅得20元,既要供他上學,還要為妻子求醫問藥。

如今,交上萬元學費迫在眉睫,毫無辦法,隻好向社會求助。

有位記者獲悉了這一情況,專門來采訪這個家庭。

方剛早在路口迎接,見記者到來,笑著問好。他瘦弱黝黑,但眼神閃亮,穿著一件短襯衫,但毫無拘泥之態。方剛的父親趕緊用袖子擦拭長凳,笨拙地請記者坐。他的母親則一直倚著門框,咧著嘴傻傻地笑。

方剛的小屋比記者想象的更為簡陋。牆麵石灰已經紛紛脫落,陽光透過磚縫射進屋裏,在坑坑窪窪的地麵留下斑駁的影子。兩間小屋,一間是灶房,僅有寒磣的桌凳;另一間是臥室,擠放著兩張木床,被褥舊得發白,床單早破了,露出黃黑的棉絮。

床邊就是破舊的書桌,但桌上井井有條,幹幹淨淨,放著幾摞書本。

早在去采訪的路上,記者就在想,生活在如此不幸的家庭,這孩子該是愁眉不展吧!平日裏,他肯定也是怨天尤人,茫然無助甚至痛哭流涕吧。可是很奇怪,在他家半個多小時,方剛始終精神爽朗,言談自信,時常發出清脆的笑聲,給這個沉悶的屋子帶來了生機。

臨走的時候,記者終於忍不住問這個青年:“你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真的不曾埋怨老天嗎?我們給你籌措的學費也還不夠,到開學還未湊齊,也許不得不放棄讀書……”

方剛驚奇地看了記者一眼,笑了,認真地說:“我不會埋怨,隻會感激。我爸爸很愛我,為了這個家,他每天早出晚歸,盡著他最大的努力。我母親有病,常和左鄰右舍爭吵,別人勸都勸不住,隻要我一喊她,她就會乖乖地跟我回家。我知道,那是因為她也愛我。他們都愛我,這個家庭雖然窮困,但很溫暖,我又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呢?”

記者恍然大悟,能感受這樣的愛,當然會寬容命運的不公,會看出簡陋背後的美,會抹掉一切的不幸,挺起胸膛昂揚生活。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父母的恩惠實在是太多了:父母給我們以生命,曆盡艱辛養育我們,給我們以嗬護和溫暖,使我們得以成長,當然應該感謝。就像我們應該感謝光輝的太陽,和煦的微風,溫潤的細雨一樣!

別讓功利虛榮毀了親情

從踏進社會那一刻起,很多人都在堅持不懈追求成功,甚至不惜犧牲親情為代價。誠然,為了謀求社會的認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我們應該有一定的功名利祿的刺激和鼓舞。可這種刺激和鼓舞是理性的、有限度的,不應該傷害到親情。

可惜的是,在過分物化崇拜的追逐中,當人們將功利崇拜當做生活的唯一目標、當做衡量感情親疏的至要標杆、當做丈量人情冷暖的唯一坐標、當做行為準則的絕對性取舍標準的時候,情感的天平就會更傾向於功利,情感、親情、熱忱和真善美就容易受到冷落。很多時候,隻要親情和經濟發生碰撞,物欲就成了“天”,親情就會成為可有可無;人們會奮不顧身維護經濟自尊,而不惜撕裂親情。

為了功利虛榮,多少人墮落成為薄情寡義的偽君子,成為不願奉獻親情的情感吝嗇者,更多人成為了物欲奴仆,難以超越世俗和欲望的束縛。

由於內心充斥著“功利崇拜”,一些人過分誇大功利的追求成為時尚,這種“功利毒藥”,加重了社會浮躁情緒,助長了社會交際的投機行為,扼殺了健康純淨的性情追求,拋卻了交際的道德原則,維持了道德發展的冷淡無情。這也就是親情商品化、感情鈍化以及行為準則物化。所以,隻要發生了矛盾,哪怕是親人之間,也會被功利的“火”弄成“霹靂火”,造成很大的親情扭曲,乃至性命損失。

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的主人翁叫格裏高爾,變成了“巨大的甲蟲”後,還積極替父母還債,家人雖然驚慌,仍沒有拒絕他。可後來,格裏高爾成為家庭累贅,家人對他的態度就發生了巨變,妹妹終於發出了“把他弄走”的呼聲。絕望的格裏高爾“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殺死格裏高爾的不是疾病加重,不是身體變形,而是無處不在的“利益敲詐”“冷漠利劍”和“情感匕首”。這種殺人武器被溫情脈脈的血緣關係蒙蔽著,更應引起人們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