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除生活枝蔓,尋找最大麥穗
在一個大學結業典禮上,校長在致辭的結尾引用了一個寓言故事:
草原上,三隻獵狗追逐著一隻土撥鼠,而土撥鼠機靈地鑽進一個洞穴;突然,從洞穴裏竄出了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向前跑,並跳上了一棵樹;三隻獵狗緊追不舍,尾隨而至;兔子在樹枝上沒站穩,掉了下來,正好砸暈了正仰頭觀望的獵狗;於是,兔子順利逃脫。
故事講完,台下許多學生便提出了各自的疑問:
“兔子怎麼會爬樹呢?一隻兔子怎麼可能同時砸暈三隻獵狗呢?”
“這些問題提得都不錯,顯示了故事的荒誕。”教授說完,沉默了好一陣;等學生們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時,他有些失望地說:“可是更重要的,你們卻沒有問——獵狗當初真正要追捕的是什麼?土撥鼠哪兒去了?……”
還有一個小寓言故事: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他們到達了目的地。
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麼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隻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點頭說:“答對了。”
一個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目標一經確立之後,就要心無旁騖,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
每一個人都希望找尋到各自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阻礙人們走向成功的,往往不是艱難困苦,而是一路上太多的誘惑。在這些誘惑的左右下,漸行漸遠,最終偏離了最初的人生規劃,南轅北轍,甚至迷失了自己。
當然,僅僅有目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目標。大家都聽說過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它隻顧貪多,最後走出玉米地時候,腋下沒有剩下一個玉米。
一個人不成功是因為不會選擇目標,你要善於丟棄目標,丟棄應該丟棄的目標,你就容易成功。最難成功的人,就是盲目追求新目標的人。
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希望她的孩子多才多藝。但是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問題上犯了難。她總是拿不定主意,今天想讓她學畫,明天想讓她學藝術體操,後天又想讓她學鋼琴等等,因為沒有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孩子漸漸長大,什麼也學了一點,卻樣樣不能夠精通,在各方麵都顯得很平庸。
與此相反,她的鄰居對待這種問題的思路卻不一樣。因為鄰居的孩子最喜歡跳舞,父母便按照孩子的意願去創造條件,而不管將來孩子能否成為舞蹈家。因為全家人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那個孩子最後果真進入了演藝界,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一味地苛求最好最完美,最後得到的隻能是遺憾。
人一生中精力旺盛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在追求目標的時候,多數人是不考慮時間的,隻是一味地追求新的目標,不管它是否適合自己,隻要看到新的東西、新的目標就要追求,於是就非常盲目地把自己很多寶貴的時間都浪費了,所以我們在新的目標出現的時候,應選擇最適當的目標,然後痛快地做出決定,做好取舍,把不重要的目標丟棄,從而全力以赴,直到成功,這也等於延長了生命。
做一個會選擇的人很重要。當你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或者你手頭的選擇太多的時候,切莫呆在原地浪費時間,不如邊走邊選,至少你不會錯過人生最精彩的景觀。
蘇格拉底的“如何尋找最大麥穗論”就是教我們如何選擇的:在一塊麥田裏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觀察麥穗的長勢、大小、分布規律,在隨後的三分之一的田地裏選定一個相對大的,然後從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這三分之一裏麵還有更大的麥穗,按照規律來說也不至於令你太過遺憾了,總比一上來就匆匆選定,或者行程快結束了才胡亂抓一個更具有科學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
蘇格拉底的“尋找最大麥穗理論”是選擇的技巧,也是放棄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