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做生活的智者(2 / 3)

盼望又盼望,或許好幾年後,美夢終於來到!然而經過短暫的滿足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另一種充滿懷舊的調子開始響起了:“當年……的時候,我是多麼快樂啊!”人們會表示:“在我認識你之前,我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或“我搬來這裏之前……”許多結婚的人堅信自己單身時快樂多了。離婚的人總在幻想自己如果仍舊有家有室多好!富裕成功的人聲稱自己當年力爭上遊的日子比如今更快樂。從人們成年懂事算起,許多人在前半生執意讓自己苦等幸福,後半生又活在“悔不當初”之中。

幸福似乎永遠“就在山的那一邊”!如果翻過山頭後,你真的能夠滿足,讓自己從此安享幸福,那倒還不錯了!可惜,當你攀越過這座山頭之後,眼前往往又是另一座山頭,你一路憧憬的“永遠的快樂”依舊遙不可及。甚至當一切進行得一帆風順時,懷有“到……的時候,我就滿足了”的人還是會再構想另一個“到……的時候”,來阻礙快樂,不讓自己就此滿足。然而,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來,人永遠隻能活在“現在”!

善待自己,不要總拿“到……時候”來使自己充滿失落感。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需要條理計劃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他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畢生投入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係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這個舞台上,正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這裏所說的認識並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對於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不反對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勵人們這輩子禁欲,下輩子進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隻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讚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作唯一。那些將身外之物當作唯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後,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裏去,於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

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為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質,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一定要有精神。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經不起人們的推敲,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無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滿足。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