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到絕對的無私和自私。因為人隻要有在乎的事物,就會對其他的顯得不在乎;自私與無私是並存的,僅是一線之隔。就看你從什麼角度上看和從什麼範圍上看。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它使自我隻求滿足一己之私利,片麵追求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於不顧;它使大團體為迎合小團體成員的狹隘名利之心,而置社會整體利益於腦後。自私自利的人腦子裏裝滿了自己,他們不會愛別人,更不懂得為別人付出。要掌控你的情緒,就要走出自私自利的牢籠,跟他人分享陽光和快樂。
自私,為自我鑄就的牢籠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嗎?”這是一個困擾著無數人的問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表現,也有無私的表現。人不總是自私的,也不總是無私的。
我們說,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製約,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屬正常的社會。作為一個人,他的內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的人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地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可是卻並非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過於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異常心理。
吳悅是一名才智過人的男孩,在學校的成績總保持在班級的前10名,可以說,從小到大,他的頭上總是罩著光環。但令人不解的是,班裏的其他孩子卻不喜歡他,因此這個成績優秀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吳悅極端自私,一切都從個人出發,認為自己總是對的,遇到事情思想極其偏激。有一次,吳悅把別的同學的筆弄壞了,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卻冠之以“頭可斷,血可流,誓死不低下革命的頭”,決不道歉。在《成長冊》實驗中,老師發現在吳悅上交的《成長冊》的“美德的追求”和“獻出一片愛”中的“助人為樂”一欄中,吳悅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旁邊還寫著:“有必要嗎?”
這一現象引起老師的震驚。難道吳悅有這麼自私的心理嗎?
這種異常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有私欲心的人,尤其是人生觀、世界觀未成型的人所帶有的一種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心理。自私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金錢欲的驅使和腐敗風的蔓延。在商品社會中,錢這一特殊商品在人們心目中顯得重要,有些人受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把錢看得太重,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從而不擇手段、昧著良心地撈錢,把錢當成生命的第一追求,這些事例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無疑會產生一種消極影響。
一位已婚的中國女子在美國與一位畫家同居並懷了孕,丈夫滿懷喜悅趕赴美國與她相聚,了解真相以後,內心十分痛苦。然而,當他理解了妻子遠居異國他鄉的孤獨後,很快就原諒了她。出於內疚和感激,妻子保證不再見那個人。可是,當聽到畫家孤獨地病倒在寒居時,她的內心壓抑不住情感的痛苦。做丈夫的一眼就看出了愛妻的心情,內心十分矛盾。跟朋友喝酒解悶時,他吐露出心聲:“我非常愛她,過去,她喜歡什麼,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幫她找來,因為我就是看不得她那受委屈的樣子……現在看她那麼難過,我想勸她去看看那個男的……我這種人是不是很窩囊?”“不!”朋友沉默了好一會兒,以一種難以描繪的神態,嚴肅而又激動地說:“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也有一位丈夫,因懷疑妻子和他人關係曖昧,經常在妻子外出時偷偷跟蹤。被冤枉的妻子發現後十分生氣,朋友知道後勸說道:“正因為做丈夫的很愛你,在乎你,才會如此。”
這兩位做法截然相反的丈夫的表現都被稱為“愛”,人們不禁要問,究竟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愛?有人說前一種丈夫隻會在藝術中出現,這種愛是虛構的;後一種丈夫生活中常見,那是真實的愛。也有人說,前者是高尚的愛,後者則是庸俗的愛。
人們不禁又要問:何以人類最渴望的愛,隻能在藝術中而不能在現實中存在呢?難道同是人類神聖的愛,還有高尚和庸俗如此天地懸殊的差別嗎?如果說愛如同一塊玉,晶瑩剔透的純玉和混有雜質的濁玉確有天地般的差別,那麼愛情中的雜質是什麼?
對比上述兩個事例中的丈夫,我們不難看到,前者是無私的愛,後者是自私的愛,而愛情之中的雜質就是自私。如果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和同事,這種自私是絕對不會產生的,何以一發生戀愛或結成夫妻,就會產生這種自私呢?這是因為在愛情發展的同時產生了占有的欲望。占有是一種本能的自私心理,在愛情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