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掃除悲觀情緒,積極的心態所向披靡(2 / 3)

不要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上蒼如果對你關上了一扇門,它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在這個世界上,兩種不同的人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態度。悲觀的人,選擇了消極的態度。樂觀的人,則選擇了積極的態度。麵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後的一線希望。下麵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加明晰悲觀和樂觀的意義。

一位父親欲對孿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玩具給一個孩子,又把另一個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庫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見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庫,卻發現那個被關在車庫裏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東西。“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事實上,人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遭遇無所謂好壞,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想。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的差別恰恰在於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上。假如在你如饑似渴的時候,看到了半杯水,那麼你是選擇為自己擁有半杯水而慶幸呢,還是不停地抱怨:怎麼不是一杯或一桶水呢?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某賑災機構捐款。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學生則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感到失望,那他就不會去掌握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樂觀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事情一旦出差錯時,他們總是盡力尋找出差錯的原因,及時補救。在他們看來,成功應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悲觀者則是一味地抱怨、責備自己,為什麼會出差錯,他們把自己的成功視為一種僥幸。悲觀是事業成功道路上的有害細菌,它會不斷地繁殖擴散,把人的心靈籠罩在陰影之下,使人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樂觀則如同明朗天空中的陽光,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鬥誌和勇氣。

一定要做一個樂觀的人,不要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悲觀失望無作為

人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樂觀的和悲觀的。平庸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人,對自己的前途一般都會感到悲觀失望。

這些人往往會為自己吃不開尋找一個開脫的理由:“我的運氣不好”、“我沒有一個好爸爸”、“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久而久之,甚至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我不太精明”,“我不夠漂亮”,“我不夠好”,“誰誰都比我強”,“我這輩子可慘了”。自己對自己的蔑視,是成功與失敗的一道分水嶺。

人隻要產生了以上這種悲觀失望的情緒,那麼他對生活,對工作就會缺乏興趣和激情,而激情又是催人奮發向上的一種動力,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沒有作為,首先要看有沒有激情。

如果一個人悲觀失望,成天無精打采,心神恍惚,雖然並沒有受到重大打擊,但就是不能進入狀態,你難得看到他眉飛色舞的樣子,更別指望他能感染旁人。他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不會做到最好。這樣的人,你能想象他冒風險,頂壓力,克服種種困難,領導一個團隊創業成功嗎?

沒有激情就無法興奮,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不可能創造性地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更不可能有創業的力量和勇氣,要成為團隊的領袖,更是妄想。

大部分平庸的人不能說沒有一點激情,但是他的那一點點激情總是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上司表揚了,他會激動;商店打折了,他會激動;電視劇裏破鏡重圓了,他的眼淚一串一串往下流。這種激情隻是一種短暫的情緒,而不是一種催人奮發上進的動力,要想靠這一丁點激情幹一番事業,有所作為,可以說很不現實。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美好的,雖然難免有一些傷心和痛苦,但這些都是生活的本色,我們要勇敢而樂觀地麵對它。大作曲家貝多芬是我們所熟悉的。他既有對和平生活向往的《田園》,又有勇往直前的《英雄》,還有向生活、困難挑戰的《命運》。他的作品正反映出了他的不幸和對生活的態度。麵對失明、失聰,他沒有退縮,沒有悲觀,生活的饋贈激發了他的自強意誌,生活的磨難化成了他作品的源泉和靈魂,音樂塑造了一個偉大、樂觀、不屈的生命。

海倫·凱勒雖然又聾又瞎,但她卻說:“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美好。”身處困境的她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真諦。樂觀賦予她生活的勇氣,使她以不屈的意誌和勃然的生機戰勝了厄運。戈壁灘上的胡楊樹活著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飛沙走石中守住了生命的鮮活,孤苦淒然中昂起了信念的不屈。正是胡楊的這種勃然生機使戈壁中的它挺拔出了撼人的大氣。大氣的人,頂天立地;大氣的人生,會像北極星一樣璀璨永恒。麵對生活,麵對困難,我們也應以樂觀的態度直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