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揮灑自如——個性男人的成熟資本(3)(1 / 2)

明代中期以後,朝政日非,烏煙瘴氣,朝野有氣節之士,聚在東林旗幟下,指斥朝政,彈劾貪官,確實有很大的號召力。一時國家棟梁,無不以東林黨相標榜,但是東林黨人不僅犯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毛病,而且過於意氣用事,排擠他人,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勢。他們壁壘森嚴,門戶之見很深,凡是不合東林之旨的人,都斥為異黨,均遭反對。

在東林黨鼎盛之時,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黨派者或者攻擊東林黨之人,間或也有情操獨立之士,卻免不了遭東林黨排擠,這就使東林黨為天下人所側目了。況且,在危如累卵的時局之下,仍不聯合其他派別,既存門戶之見,又鬧內訌,置國事於不顧,而後竟又枉自傾軋。東林黨人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太意氣用事,凡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從而孤立了自己。先是被魏忠賢弄得損失慘重,爾後又自相殘殺。試想一下,如若東林黨人胸懷寬廣些,心態寬容些,豈不是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與支持?

從東林黨人的教訓中,我們應該看到:不要太偏激,凡事多忍讓,寬以待人,才能幹好自己的事業。

晉朝宰相王導,指著將軍周凱的肚子說:“您這裏麵有什麼呢?”周凱回答說:“這裏麵是空洞無物,不過可以容納像您這樣的人。”王導聽後,覺得對他並沒有什麼冒犯之處。正如西諺所說,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靈與胸懷。為官者最好能擁有這樣的胸懷。

古人一向以和為貴,從來就不欣賞、不提倡損人利己,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如何在不受損傷的前提下,與他人和睦相處,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關注的問題。實質上,每個人隻要把各自的事情做好了,這個世界的改觀將是很大的。因而,中國人一直都強調不多舌、不多事、不結怨、忍者安。做官的人,應該學會忍耐、寬容,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口舌之爭,不會與他人結下怨仇。

齊國田嬰門下,有個食客叫齊貌辨,他生活不拘小節,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弄得別人很不愉快,不招人喜愛。門客中有個士尉勸田嬰不要與這樣的人交往,田嬰不聽,那名士尉便辭別田嬰另投別處去了。為這事,門客們憤憤不平,田嬰卻不以為然,田嬰的兒子孟嚐君私下勸父親說:“齊貌辨實在討厭,你不趕他走,卻讓士尉走了,大家都對此事議論不休。”

田嬰一聽,大發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們。我看我們家裏有誰比得上齊貌辨。”這一吼,孟嚐君和門客們再也不敢言聲了。而田嬰對齊貌辨更加客氣了,吃住用全是上等的,並派長子供養他,對他加以特別的款待。

不久,齊威王去世,齊宣王繼位。宣王擔心田嬰權勢太重,威脅自己,不喜歡他,田嬰不得已離開國都,其他的門客見他沒了權勢,紛紛離他而去,隻有齊貌辨與他一起回到封地薛。回去沒多久,齊貌辨要求去說服宣王,田嬰擔心他的安全,勸其不要去,齊貌辨對田嬰說:“我本來就沒想要活著回來,您就讓我去吧!”後來宣王聽了齊貌辨巧妙的勸言之後,親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嬰,並馬上任命田嬰為相國。

為官的人,身處高處,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難以發現,卻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評他們的時候,容易忽視自身缺點,而嚴厲地指責他人的過錯。這樣做,一旦超出了別人所能忍受的範圍,必會引起別人的厭惡與反感,喪失說服力。所以要給他留麵子,要多體貼人,不要過多指責別人的過失,不要攻擊別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別人的舊瘡疤。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無不具有寬容的氣度。寬容的人在交往中容易讓人感到安全,隨和的性情會放鬆對方的戒備而有利於交流真情實感。

理智的性格比才學更重要

理智型性格的優點主要表現在:有責任心,能明辨是非;處事不驚,有條不紊;功成身退,切莫貪心;理智創業,積少成多。

優秀的性格比有才氣和博學都重要,許多男人並不具備才智過人的學識,但他們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點往往超出常人的認識。那麼理智型性格的優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1.有責任心,能明辨是非

理智型性格的男人責任感較強,而且明辨是非,幾乎能在所有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他們注重思考,對事物的發展始終保持理性的判斷,而且是非觀念清晰。

2.處事不驚,有條不紊

因為理智型性格的男人不易受感情因素幹擾,不易激動、發怒,不僅平時保持心平氣和,而且注重個人內在修養的發展,因此在變亂或大事來臨之際,最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一般人很難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出內心的想法。東晉宰相謝安在指揮淝水之戰時,一邊與人下棋,一邊不時聽取前方傳來的戰報,當時東晉隻有8萬人馬,而前秦苻堅卻號稱“百萬之眾”。此戰若敗,東晉勢必滅亡,與謝安下棋的人哪能沉得下心來,那人不時流露出焦急神色,但謝安鎮定自若,棋路不亂。終於前方傳來謝石、謝玄大敗前秦的捷報。可見,謝安的自控能力絕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