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提升自我——睿智男人的智慧資本(3)(1 / 3)

培根說過:“書並不以用處苦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觀察什麼呢?要認真觀察成功者,更要注意觀察失敗者,觀察別人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人們在知識海洋中吸取營養應該緊緊圍繞著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目標。凡是與自己目標關係密切的,或關係比較大的知識要統統吸收,相反,那些與此無關的知識,則不必顧及,任他風流千百度,隻堪冷笑一兩聲。

當你立誌要像魯迅一樣學識廣博時,你的知識結構就要以文學為中心,以生活、民俗學、社會學和人學為知識網絡四大關節點,還要懂點武術、運動、繪畫、科技、法律、美食什麼的,總之,是生活知識越豐富越好。

勤奮是男人功成名就的一大法寶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因為我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承受了單調乏味、日複一日的工作,才能培養起這種種的優秀品質——專心致誌、毫不拖延、精益求精、堅定不移、隱忍執著、堅韌克己等,而正是這些品質最終奠定了一個人成功的基石。

米開朗基羅曾這樣評價另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爾:“他是有史以來最美麗的靈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得來自於他的勤奮,而不是他的天才。”當有人問拉斐爾怎麼能創造出這麼多奇跡般完美的作品時,拉斐爾回答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從不要忽視任何事情。”這位藝術家去世的時候,整個羅馬為之悲痛不已,羅馬教皇利奧十世為之哭泣。拉斐爾終年38歲,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一些畫作價值連城。對那些懶惰散漫、遊手好閑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個多好的教訓啊!

魯本斯成為著名畫家並變得富有以後,一位煉丹師想勸說他一起把普通的金屬煉成金子,這位煉丹師說這是隻有他一個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魯本斯回答他說:“你晚了20年,其實,我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指著自己的畫布和畫筆,又說:“我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特納經常引用老師對他的勸告,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常說:“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願不願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隻有艱苦的工作。”確實是艱苦的工作,但是對特納而言是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朗費羅宣稱,如果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麵的橋梁的話,那麼詩人靜靜地研究和學習則是水麵之下的橋基。雖然橋基沉沒在水麵以下看不見,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下一些偉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獨立宣言》到朗費羅的《生命之歌》,沒有哪部作品在最終完稿前不是經過不斷地修改和潤色的。據說,拜倫的《成吉思汗》寫了100多遍,因為拜倫一直都感到不滿意。

安東尼·特羅洛普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轉或者詩性大發再著手工作完全是無稽之談。

“那麼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讓人覺得很不錯。”一位朋友對大律師羅弗斯·喬特說。“簡直是胡說!”這位偉大的律師說,“你還不如把希臘字母丟在地上,指望著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呢!”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曾經說:“有時候人們覺得我的成功是因為自己的天賦,但據我所知,所謂的天賦不過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在丹尼爾·韋伯斯特70歲生日的時候,他談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現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從來還沒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的工作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個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如果你覺得“一切都會順理成章地得到”,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隻有勤勉的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有助於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總是最有效的。

即便有過人的才幹,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比徹曾經說:“就我所知,在任何的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或者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其創造者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了流芳百世的名聲。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

這個世界上留存下來的輝煌業績和傑出成就無一例外都得益於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不管是詩人還是藝術家。

很多傳統說法中包含了永恒的智慧。從早到晚,不管陰天還是晴天,也不管我們身體如何——可能會牙疼、頭疼或者心髒出現毛病——我們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並開始做安排給我們的工作。而隻有在堅持幹上8到10個小時後,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上午9點孩子們必須上課,精力一點都不能分散;無論在哪裏,賬本上的數字必須精確無誤;無論在哪個倉庫,貨物的數量必須和清單上列出的一致;無論何時,對孩子、對顧客和對鄰居們的態度必須和藹可親。簡而言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因為我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承受了單調乏味、日複一日的工作,才能培養起這種種的優秀品質——專心致誌、毫不拖延、精益求精、堅定不移、隱忍執著、堅韌克己等,而正是這些品質最終奠定了一個人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