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質樸(2 / 3)

洪應明先生在《菜根譚》中這樣說:“能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樣清純玉一樣潔白,而講究穿華美衣服的人,他們多半都甘願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是在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怠盡。”

大凡貪圖物質享受的人,其生活往往容易陷於糜爛,而精神生活空虛不堪,同時也不會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們為了能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就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名利,甚至擺出一副卑躬屈膝的態度也在所不惜。為人處世,如果不本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而過分追求生活享受,不但會作出無恥的行徑,還會觸犯刑律,惹出滔天大禍。

西漢大臣霍去病,曾六次出擊匈奴,為漢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霍去病出身貧寒,自小過著奴仆的生活,但沒有失去自己的誌向。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考慮到霍去病精於騎馬射箭,作戰英武勇猛,於是下令,派大將軍衛青挑八百名精銳的騎兵歸在霍去病的帳下,讓其指揮出擊匈奴。霍去病在帶領騎兵作戰中出奇製勝,活捉了單於的叔父、相國及將軍多人,開戰告捷,大快人心。在以後的抗擊匈奴戰爭中又屢建奇功。漢武帝龍顏大悅,對霍去病加官進爵,賞賜他高官厚祿。

這一年,漢武帝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府邸,並帶著霍去病前去參觀,漢武帝滿以為霍去病會謝主龍恩。哪知,看著這些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深宅大院後,霍去病對皇上深深地一拜,說道:“多蒙皇上賜愛,匈奴一日不滅,去病心一日不安,又何來雅興享受榮華富貴,深居廣廈呢?還望皇上多多包涵。”說完翻身上馬,急急朝軍營奔去。漢武帝望著他遠去的背影,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3.“成由勤儉敗由奢”

崇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五代後周太祖郭威就位以後,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懲辦貪汙,自稱“儉約天子”。清朝嘉慶皇帝的老師被人稱為清廉的楷模。嘉慶的老師乃北京大興人朱圭。朱圭持躬勤謹,清介廉潔。晚年官居相位,卻清苦如寒士,連皇上賜予他的貂裘都送到當鋪去了。死時,臥處僅有布被布褥和殘書數篋而已。嘉慶皇帝親臨祭奠,進門即放聲大哭,挽詞中說:“半生惟獨宿,一世不言錢。”

儉,需要從兩個方麵進行:一方麵要從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在衣、食、住、行上處處都要注意艱苦樸素,“以儉養誌”;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思想覺悟,樹立雄心壯誌,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用在事業上,“儉以養德”。

儉的對立麵是享樂。享樂對於人生來說,是最危險的東西。雖然,它沒有牙齒,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沒有雙腳,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沒有煙味,但可以熏黑你的靈魂……享樂的生活猶如醋酸,能腐蝕靈魂的鈣質,會使人墜入深淵。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曆史經驗教訓的概括。古時,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就紂王做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斷,令人深省。箕子認為,紂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製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製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這類精美高級的食物;必然不能穿著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麵,那就一定要換上一套高貴的衣服,住上高樓大廈。紂王的行為印證了箕子的預言。五年以後,紂王修造肉林,設置炮烙的酷刑,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在酒池旁宴飲。就這樣,由於紂王的暴虐昏庸、揮霍無度,商王朝很快就走向滅亡。

腐蝕,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好端端的一塊鐵,日曬雨淋,要不多久,光澤漸消;再過些時候,表麵就出現大小不一的鏽斑;時日漸移,腐蝕漸深,經年累月,整整一塊鐵就變成了一堆鏽疙瘩。

人要拒腐就要從儉。一位革命者在《殉道者的記述》中寫道: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願睡在豬欄狗窩似的住所!不希罕閑逸,寧願一天做16點鍾工的勞苦!不希罕富裕,寧願困窮!不怕饑餓,不怕寒冷,不怕危險,不怕困難。一切難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這些都不能絲毫動搖我的決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煉我的意誌!

不希罕,表現了人類先進分子拒腐蝕於千裏之外的軒昂氣魄。

在人類的曆史上,成就偉大事業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飽受磨難的苦孩子。

有人統計,從公元600年到1960年,有1243名科學家、發明家作出1911項重大科學發明和科學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曾經經曆過各種各樣的逆境、貧窮、磨難和不幸,但正是他們,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後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

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內容可大體分為兩部分,即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生產活動固然是維護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重要部分,但人們要生存,要進行人力、物力、資源的再生產,就必須消費,人們對物質方麵和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和滿足,都是通過消費實現的。

提倡克勤克儉、艱苦奮鬥,千方百計節約人力、物力、財力,不是為別的,是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現代化,是為了進一步發揚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美德。

一般說來,節儉兩個字的解釋,似乎是“省錢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節儉與吝嗇看做一對雙生子,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其實節儉的意義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換句話說,是用得適當。吝嗇的意義卻是:當用的不用,不當省的也節省。

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

這是一條為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了的普遍規律。日本在亞洲是很富裕的,其國民的節儉精神也是很有名氣的。許多到日本講學、研修、探親的中國人都大有感慨。他們說,日本人雖富,卻很少大吃大喝。即使在飯店請客,飯菜也是精致、簡單,吃完後,服務小姐還會將剩下的飯菜裝進塑料袋裏包好,請客人帶回家去吃,不準浪費。日本各大公司的工作電話是不準用來談私事的,辦公用紙也不能用來寫工作以外的內容,甚至有的電話記事簿用廢紙訂成。節日互贈禮品,也常是物美價廉的小玩藝兒。中國人曆來提倡勤儉持家、以勤儉治國,以勤儉為榮,以奢侈為恥,這些古訓是不以窮富為轉移的。窮,要勤儉才能度日;富,要勤儉才能發展。過去我們常講“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現在這個傳家寶幾乎被中國人給忘記了,然而這個傳家寶卻飄洋過海出國了。

與日本相比,中國還很窮,可是有些人偏要窮奢侈。不知何方“高人”,居然提出“高消費獲高效益”的高論。一位在企業擔任領導職務的人說:“我們單位的人出差,不管職務高低,一定要住最高級的賓館,吃最高級的飯菜,這樣人家才能瞧得起你,願意和你做生意。”聽後令人瞠目,難道這就是發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