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齡見兒子智力不差,便送他進了土城小學。可5歲的劉繼鹵心不在書本上,而在畫畫上。隻要一放學,就撒腿往家跑,扔下書包,連飯都顧不上吃,一頭鑽進父親的書畫堆裏。父親買了許多畫冊、畫片,光西方的油畫名片就有二百餘張。特別是日本的名畫家竹內棲風的畫,瀟灑空靈的畫風和捕捉物象的精到技巧,深深打動了劉繼鹵幼小的心靈。他被迷住了,翻來覆去不斷地臨摹。像《春郊歸牧》、《百騷一睡》、《天女》、《斑貓》、《群鴨》等,都不知臨摹了多少遍。
父親還有很多印有外國名畫的明信片,為了引導劉繼鹵,他把這些名畫拿出來讓孩子看。劉繼鹵不厭其煩地對照一張張畫了下來。其中臨摹最多的是英國一位女畫家畫的《牧馬圖》。畫麵上八匹駿馬各具神態。牧馬人十分得意地騎在馬背上,周圍青山綠水,景色迷人,生動極了。劉繼鹵終日把這明信片帶在身上,想看就拿出來看一看,總覺得看不夠。
為了豐富劉繼鹵的生活,父親經常帶他到外邊去觀察活動著的物體。繼鹵10歲之前,幾乎每天都要跟著馬群、牛群走一段路,細細觀察牛、馬在運動中的各部分形體和神態,然後把這些都畫下來,旁邊還寫上許多文字。
一天,他和弟弟一塊去東樓村買東西。他走在前麵,弟弟跟在後麵。走著走著,弟弟發現哥哥不往東樓村走,卻離開大路,跟在兩匹馬後麵,朝一條羊腸小道走去。他活像個機器人,兩眼盯著馬舉足抬蹄的動作,一直走出十來裏遠。
10歲時,劉繼鹵用一塊六尺絹,畫了一幅福祿壽三星圖,人物畫得不錯,顏色用得也好,許多人都稱讚他很有藝術天才,他自己也感到很滿意。他把《三星圖》拿給父親看,本想聽父親誇獎幾句,可怎麼也沒想到,父親越看越皺眉頭。他問父親怎麼啦?父親看了他一眼說:"你自己細瞧瞧!"他瞧了半天,還是不知有什麼毛病。父親用手一指說:"你好好瞧瞧這裏!""啊!"他發現了,原來是一時疏忽,竟把祿星的右手畫成了六指。他臉紅了,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為自己的畫沾沾自喜過。
聰明的資質,內在的幹勁,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的其他條件。
錢家三代人稱三世英才。錢玄同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有一個良好的家風。從父親錢玄同到其兒子錢三強再到錢氏第三代錢思進,代代相傳,都保持著良好的家風。
錢玄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闖將。從1915年起,他先後出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為張揚文化革命的大旗,曾用假名"王敬軒"致函《新青年》,故意反對白話文學,而由另一編者劉半農具名複信,加以批駁,由此引發了一場新舊文學的論戰,錢玄同因此也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風雲人物。
錢玄同在社會上,向舊文化無情地衝擊,在家庭裏,也常向兒子錢三強灌輸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對於社會要有改革的熱情,時代是前進的,你們學了知識技能就要去改造社會。"為了讓孩子從小體驗"改造社會"的艱辛,錢玄同帶著6歲的錢三強一起參加了五四運動中的遊行。父親的言傳身教在錢三強幼小的心靈裏,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種子。
錢玄同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但他對子女們的要求卻十分嚴格。他從小教育子女不要亂花錢,要養成儉樸的好習慣;對子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孩子們追求真理,學好知識技能,長大後去改造世界。
錢三強牢記父親的教誨,中學時代就閱讀了孫中山先生的《救國方略》一書,立下了研究科學、使祖國繁榮昌盛的誌向。當錢三強中學快畢業時,有人對錢玄同說:"你是搞語言文字的專家,名氣又大,應當叫三強接你的班。"錢玄同笑笑說:"那要看孩子的態度和興趣哩!"一天,錢玄同對三強說:"你將來學什麼,我不包辦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選擇。但是一個人應當有科學的頭腦,對於一切事物,應當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後定改革的措施。"父親一席話,深深印在兒子的腦海中。不久,三強開門見山地對父親說:"爸爸,我要學工!"錢玄同欣然同意。
以後,錢三強進了北大預科班。上課時,學生問答都得用英語,這對隻學過法文的三強來說,困難不言而喻。父親怕兒子打退堂鼓,便鼓勵說:"目標既然確定了,就應當用艱苦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你是屬牛的,克服困難要有一股牛勁!"父親的鼓勵對三強教育很大,三強說:"爸爸,你放心,我會把牛勁使出來的。"
三強果然使出了牛勁,如願以償地考取清華大學,攻讀物理。1937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此時消息傳來,留學公費生考試中有一名鐳學的名額,錢玄同鼓勵三強去應考,三強不負父望,結果考中了。誰知出國前夕,父親不幸染上重病,三強為此躊躇不決。父親看出他的心事,對他說:"你學的科學,將來對國家有用,你還是出國好好學習吧!別忘記,你是屬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勁來!"於是,錢三強灑淚起程,往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裏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指導老師是鐳發現者居裏夫人的女兒和女婿。父親高興地寫信給三強說:"你有了很好的指導老師,要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振興中華!"錢三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學成歸國,成了一位著名的原子能專家。
子承父教。錢三強做了父親成了名人之後,同樣嚴格要求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學習上要高標準。他用周總理"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教育子女,說"周總理的這個思想,無論對客觀的知識,還是對主觀的個人,都是極其深刻的。"在他的帶動下,錢三強全家上下好學成風。人們平日踏進錢家門坎,會不由得放輕腳步,壓低嗓音,因為這個家庭的成員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作,或者在聽外語廣播,沒有一個是無所事事的。
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也是個有名氣的物理學家。但她不講吃穿,晴天,一雙平底布鞋;雨天,一雙淺筒膠鞋。一條咖啡色頭巾,洗得發白了還舍不得扔掉。錢三強和何澤慧是一對誌同道合的夫妻,他們膝下有三個子女,在他們的熏陶下,三個子女沒有一個講究吃穿,講究派頭的。大女兒結婚時,盡管社會上有大辦婚事的風氣,她卻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挎著衣包,乘公共汽車到男方家成了親。1968年,小兒子錢思進到山西絳縣插隊,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難,寫信向父母訴苦。錢三強回信教育兒子:"你大了,不能總依靠父母,要獨立生活,學會自己走路。"
錢思進發憤學習,在農村不管每天勞動多累,都堅持在小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72年,他終於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化工係學習。錢思進請求爸爸出麵替他說話,幫他轉學物理。錢三強不同意用他的"牌子"來滿足兒子的要求。錢思進聽從父親的教誨,抓緊業餘時間自學物理,1978年,終於通過考試,被錄取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錢思進上大學後,仍然穿一身洗得發白了的藍布衣服,腳穿布鞋,背一個舊帆布書包。有人勸錢三強不要對孩子太"摳"了,錢三強卻說:"錢多了,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成為他們的包袱。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曆來看,靠父母是不行的,要學會自己走路。"
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
1954年,總政歌舞團首次赴前蘇聯及東歐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前蘇聯一些著名音樂家激動地對合唱指揮胡德風說:"啊,你才28歲?這樣年輕!""能在我們莫斯科大劇院指揮演唱的,你還是第一個!"可他們哪裏知道,這個農村娃走上指揮台還不到一年時間呢!
胡德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他的家鄉在江蘇省沛縣微山湖畔。那是個民間藝術活動十分活躍的地方,各種民間小調和地方戲曲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笙、笛、蕭等樂器也相當普及。每遇婚喪嫁娶之事,總要吹吹打打,十分熱鬧。胡德風從小受到熏陶,一有演出,總是擠到前邊去看,嘴裏還津津有味地跟著哼唱。1930年,不到5歲的胡德風已經能熟練地演唱許多民間小調了。
胡德風的父親是一個小學教員,在外地教書。他看到活潑愛唱、身體結實的胡德風,心裏很高興。每次從外地回來,兩人親親熱熱,父親要聽兒子唱歌,兒子要聽父親講故事。父親高興了,還教他唱抗日救亡歌曲:"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
不久,沛縣黨組織在群眾中掀起抗日救國宣傳高潮,胡德風參加了兒童宣傳隊。一天,他們打著紅旗來到一家地主家門前作宣傳。那頑固的地主竟然派出狗腿子毆打孩子們,還把紅旗撕毀。兒童團員們義憤填膺,高喊:"我們不怕,大家唱啊,往前走啊!"他們高舉著被撕毀的紅旗一直走到縣城,直到要求縣長對此作出嚴肅處理。
鬥爭勝利了,兒童團員們興高采烈。胡德風驚訝地發現:"原來唱歌還有這麼大的威力!"
1938年冬,胡德風的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沛縣八路軍遊擊隊隊長。他把胡德風叫到跟前說:"這幾年你進步很快,我送你到正規部隊,當八路軍宣傳隊的隊員去吧!"沒等父親說完,胡德風就高興地蹦了起來。12歲的胡德風,辭別爹媽,來到了一一五師六十五團所屬的"前鋒劇社"。
戰士劇社條件很苦,女演員尤其少。胡德風長相俊秀,又有一副響亮的好嗓子,很快成了社戲的"女"主角。他在新編歌劇《小姑賢》中扮演小姑,演得活潑可愛,聲情並茂,受到了當地軍民的熱烈歡迎。
1941年胡德風入了黨,同年他父親不幸犧牲。15歲的胡德風下決心要像父親那樣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黨,獻給黨的文藝事業。
1953年,總政文工團歌舞團成立,胡德風任合唱隊長兼指揮,從此,他進入合唱指揮的行列。
家長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想方設法把"娃娃"限製在框框裏,一個勁地提醒他:你還小哇,你還沒長大哪,你這樣做還太早呀……
徐功巧是我國首批自己培養的18位博士中惟一的一位女博士。徐功巧的父親是個很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十年動亂中遭厄運,後在落實政策中恢複名譽。
"書籍是青年人的導師"。為了把孩子早日培養成才,父親還在功巧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買了看圖說話小卡片給她看。隨後,又買了連環畫、童話集、科普畫冊……應有盡有。單是《小學生百科全書》就有一百多本。琳琅滿目的書,為孩子展示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功巧和哥哥們在書的海洋裏盡情邀遊,從而豐富了想像力,培養了熱愛科學的感情,萌發了探索科學奧秘的決心。
功巧在小學讀書時,她家的小院裏養了10多隻小雞。她天天對它們進行觀察。後來小雞突然染上了疾病,一下子都死了。功巧纏著父親追問:"小雞好好的,怎麼一下子都死了?"父親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特地又為她買了有關家禽飼養和疾病防治方麵的書,讓她自己從中尋找答案。
功巧在中學讀的是俄語,進大學後,為了更廣泛地掌握外國科技動態,開始下苦功自學英語。功巧的父親精通英語,但他為了培養女兒的自學能力,並不特別加以輔導。他仍買來不少參考書,讓功巧自己鑽研,隻是在關鍵之處稍加點撥。
十年動亂中,家裏收藏的書籍都被抄走了。功巧要報考研究生,手頭資料十分缺乏,當時她父親還未被落實政策,每月領取的生活費僅占原工資的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要給功巧添置書籍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父親是個很堅強的人,他把家裏每月訂閱的報紙、雜誌收集起來賣掉,用這些錢堅持給功巧買書。當徐功巧獲得博士學位後,她自己感慨地說:"我是受父親的培養,在書堆裏成長起來的。"
你應該給孩子設置個家庭圖書角,或把你的一兩格書架交給孩子,讓孩子把他的圖書排列起來,這會成為孩子奔向知識海洋的碼頭。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父親對文學感興趣,但無固定職業,靠補鞋為生。母親是個洗衣婦。家境相當貧困。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住著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有時他們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親熱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理你,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在外麵受到欺侮,在家裏卻可以得到溫暖。
安徒生的家裏隻有一間小破房子。不過這個小房子的牆上卻掛滿了許多圖畫和作為裝飾品的瓷器,櫥窗櫃上也擺滿了不少玩具,旁邊還有一個擺滿書籍和歌譜的書架,門玻璃上畫著一幅風景畫……在孤獨的安徒生看來,他的家簡直就是一個藝術展覽館。
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他講《一千零一夜》上古代阿拉伯的傳統故事。有時為了調劑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給孩子念一段丹麥有名的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一套丹麥文的莎士比亞劇集。爸爸也常常把這本集子抽出來朗誦幾段。這些劇本裏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同時也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