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良好的環境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為他設置的天地裏。良好的家庭氛圍,協調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天然課堂。
你的房間要盡可能陳設協調,給人以開闊、舒展、明淨之感。牆壁上張貼"大美人"不如懸掛名人肖像或名人箴言,或一些高遠、恬靜、淡雅、和平、莊重為特點的藝術作品。家庭成員說話要有所取舍,聲音要盡可能平緩柔和。因為孩子懼怕尖銳的聲音的刺激。
無邊無際的田野,浩瀚的大海,茫茫的星空,也是一個大課堂。為了孩子,不妨像名人那樣,努力開辟孩子的學習場所。
人們熟知的亞聖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軻(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調皮淘氣,後來刻苦求學,終於成為一名儒家學派的大學問家。晚年,他在《孟子題辭》中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曆時說:"我的成人與'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關係極大。"
孟軻是鄒國人,祖輩以農生為主,家境甚為貧寒。他家住在一個村落的邊上,附近是一片墳地。孟軻出於好奇,小時候常去墓間玩耍,看見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學著樣子玩抬棺材、挖坑、哭號的遊戲。盂母見此情景很擔心,認為這個地方對孩子成長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裏的一條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賈雲集,一天到晚吆喝聲不斷。孟軻住在那裏後,又和小朋友學起商人做買賣的遊戲來。孟母感到這個地方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是又決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個學宮的旁邊。到這裏來的除一些學生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學者。他們出出進進很有禮貌,早晚還會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孟母高興地說:"這個地方很好,有利於對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軻住在這裏,常到學宮旁看學生遊戲,聽老師上課,學生朗讀,學習來往行人的禮貌動作,孟母看了十分高興。直到孟軻上學,孟母仍不放鬆對他進行教育。後來,孟軻終於成為著名學者。
在兒童少年時期,他們是純真的,模仿性強,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對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很有興趣。因此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春秋時期有個著名琴師叫伯牙,他自幼愛好彈琴,但琴藝提高不快,後來他拜成連老先生為師。
成連是個琴藝超群的民間琴師,他感到伯牙雖學琴刻苦,技藝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終不能達到精妙的境界。於是,他帶伯牙去東海陶冶情感。二人坐船到了蓬萊,成連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撫琴。初時仍無進展,後伯牙收琴起身,觀賞蓬萊景色,見寧靜的山林在薄霧中隱約迷離,顯得那樣幽麗、遝冥;海浪由遠而近,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嘩嘩的響聲。頃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複了迷人的平靜。伯牙看著看著,頓覺心胸開闊,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著這大自然的節拍,奏出了雄壯而優美的旋律。其後,伯牙慨歎地對成連說:"老師,我明白你為什麼帶我到這兒來了,你是讓大自然這個老師幫我移情啊!"
後來,伯牙在成連老先生的指導下,琴藝大進,作出《水仙操》等琴曲,流傳於世。
射入縷縷陽光的遠處林間小徑,寂靜的小河灣,綠茵茵的草地上,樸實無華的蒲公英,迎風搖擺的黑麥,凝滯在道路上空的雲朵……這是培養孩子們審美感的"活的課本"。
錢乙(約1032-1113)是宋代有名的醫生,被後代醫學界稱為"兒科之聖'。他的父親叫錢灝,是個針灸醫生,因家窮,在錢乙出生以後不久的一次外出行醫中失蹤。隨即母親去世。孤苦伶什的錢乙,從此一直生活在姑母家中。
錢乙的姑夫姓呂,是個民間醫生。他心地善良,很疼愛錢乙。有人看病時,他常常讓錢乙站在自己身邊,看他切脈、診斷病情。沒有病人時,姑父就教錢乙認識黃連、當歸、白術、甘草等藥名和藥性。
錢乙10歲時上了學。每天放學回來,錢乙仍保持兒童時的習慣,坐在姑父身邊,看他開藥方治病。
時間長了,錢乙發現來找姑父看病的多數都是窮苦人。他們看完病後往往露出為難的神色說:"呂大夫,我隻有這點錢,怕不夠付藥費吧?"姑父總是說:"沒關係,沒關係!"有的人實在身無分文,就隻好留下幾個雞蛋或一把青菜頂藥費,姑父也從不計較。他告訴錢乙說:"做醫生以救人為本,不能像商人一樣唯利是圖。隻要看好病就是醫生的最大快樂。"
姑父純潔的心靈、高尚的醫德和對窮苦人的深厚感情,使錢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4歲時,念過5年書的錢乙已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他主動幫姑父抄藥方、配藥,給病人上熱敷、針刺等,既幫了姑父的忙,又學到了醫療知識。到了十七八歲時,錢乙就可以單獨處理一些小病了。
一天,錢乙送走一位白癡小兒病人後告訴姑父說:"我看,有許多病都是兒時得病的後遺症,可見治愈小兒病非常重要。""你說得對,可惜姑父在這方麵醫道太淺,以後,你就在這方麵下工夫吧。有誌者事竟成,以後家裏看病我承擔,你抽時間看看書,到外麵走走,對提高醫道是有好處的。"姑父誠懇地說。
在姑父的鼓勵和支持下,錢乙決心摸索一下兒科疾病,讓孩童少遭夭折,讓老人少受喪子之悲。他把古醫經中所有兒科病的資料都集中到一起,加以對比研究,並跑遍各地,邊行醫,邊廣泛采集民間治療小兒科病的土方。經過幾年努力,他終於在漢代名醫張仲景總結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合小兒用的"五髒辨證施治法",還研究出幾十種專治小兒病的藥方,成為一代名醫,博得了後人的讚揚。
隻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的父親李言聞,也是當時著名的醫生。一天,他對李時珍說:"為父不希望你學醫,有你哥哥幫我就行了。你知道,這年月學醫是被人看不起的呀!在史書裏,醫學被稱為末學雜流。你還是趁年輕多讀點經書,準備應試吧!"
李時珍在家庭的影響下,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偷偷地讀了很多醫書,決心像父親那樣,一生從醫,便對李言聞說:"父親,眼下疾病流行,擾得人們生活不能安定,而官宦對此卻視而不見,我哪能在這官府裏當那'昏'官呢?我認為,隻有從醫才能利民。古人以學術報親,我就從醫報父!"
李言聞聽了兒子的這番表白,還能說些什麼呢?他終於支持了兒子的誌願。
富有經驗的李言聞深深感到,從醫也是一門較深的學問,沒有文化不行。因此,李言聞教兒子首先在讀書上下工夫,打好功底。
李時珍所處的時代,大都是讀四書五經。李言聞除教兒子讀這些書外,還選擇與醫學有關的書或有關章節,如學習古代解釋字義的書——《爾雅》,他教兒子讀其中的《釋鳥》、《釋獸》等有關植物、動物的篇章。後來又讀了《菊譜》、《竹譜》等有關植物和藥物的書。再後來,又讀了《內經》、《傷寒論》、《本草經》等古醫藥書。
在讀書的同時,李言聞教兒子特別重視實踐經驗,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他說:"翻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王叔和是晉代名醫,著有《脈經》等書)在父親的指導下,李時珍醫術大有長進。
後來,李時珍在學習中發現,曆代的《本草》書,分類不當,錯誤甚多,他決心立誌進行重修。李言聞深知,重修《本草》並非容易,得需多年時間。但他覺得兒子上進心強,醫藥學基礎知識學得也好,且年富力強,正是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就堅決地表示同意和支持。
從此,李時珍更加刻苦讀書,先後讀了醫書藥書八百多種,記錄了大量筆記。在此基礎上,他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考察,向老農、樵夫、藥農請教,采集標本,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就這樣,李時珍用了27年的時間,經過3次大的修改,終於在他61歲那年,完成了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的《本草綱目》著作。
教育必須立基於道德與智慧。道德是為了支撐美德,智慧是為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淩。
1905年,澳門一個貧苦海員家裏,有個小生命呱呱落地。他的母親黃蘇英抱著可愛的嬰兒,麵對著無邊無際的星空和茫茫大海,給他起了個既樸實又浪漫的名字——星海。他就是後來聲振樂壇的《黃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洗星海。
洗星海(1905-1945)的父親由於常年在風浪裏奔波,積勞成疾,沒等星海生下來就去世了。他的母親黃蘇英原是澳門一個農村的婦女,經曆過艱辛的農事勞作,後來又嚐過海上風霜,是一個意誌堅強、胸懷寬廣的人。她把對丈夫的懷念和對生活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對兒子的愛撫和教育上。
為了生活,黃蘇英給別人做傭工。晚上,勞累了一天的母親,抱起孩子哼起了柔和的催眠謠《楊樹葉兒》:
"楊樹葉兒嘩啦啦,
小孩睡覺找媽媽。
乖乖空兒你睡吧,
馬猴來了我打它。"
這是星海來到人世間聽到的第一支歌曲。這歌曲在星海的音樂生涯中像一顆閃閃發亮的啟明星,使他身體裏的音樂"細胞"全部活躍起來了。
伴著星海長大的,還有那些碼頭上搬運工人的號子,起伏的波濤裏水手們的歌聲……
星海的祖父是一個航海家。他經常給他講航海的故事。故事裏有水手們的歡樂和痛苦,有凶狠的船老板、洋兵和洋人,有驚險的風暴,也有迷人的海市蜃樓。這複雜的人生對星海來說,雖不能全部理解,但他已初步分辨出哪是好人,哪是壞人,哪是憂愁,哪是歡樂。
1912年,7歲的星海隨母親離開廣州來到新加坡。母親靠當傭工掙來的錢供兒子學了漢語、英文,也學會了彈鋼琴。母親發現,兒子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便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孩子的欲望,讓他鑽研音樂方麵的問題。一次,星海深夜還沒回家,母親著急地出去到處尋找。後來發現,兒子為了聽琴聲,在人家的窗下睡著了。
1918年,母親帶著13歲的星海從新加坡返回廣州,靠替人家洗衣服供兒子上了一所半工半讀學校。人校不久,星海參加了樂隊,很快顯露出他的音樂才能。後來,母親又支持他到北大音樂專習所深造,去法國巴黎勤工儉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星海帶著母親的慈愛、鼓勵和希望參加了抗日救亡劇隊。他終於沒有辜負母親的撫養和教誨,為人民創作了許多英勇雄壯、充滿戰鬥力的歌曲,成為人民愛戴的音樂家。
許多事情取決於孩子的素質。為了使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我們必須采取較好的辦法,使孩子的審美感得到發展。
60年代初,謝覺哉(1883-1971)同誌的兒子謝飄要到東北去上學。從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謝飄,這是第一次遠離親人。他想到父母的關懷和教誨,有些戀戀不舍。臨別前的一天,他走到父親跟前說:
"爸爸,一想到單獨在外生活,心裏總有些打怵。誰來幫助自己,怎樣處人,我心裏沒數。你了解我,有生活經驗,我想你還是盡可能給我多講些。我感到父母的話,孩子最能接受。別人的話,即是說得對的,有時聽起來也不那麼順勁。"
謝老理解兒子的心情,他說:
"父母的話,你們易於接受,這是自然。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也是應該的。但是,子女不可能一直守在父母身邊,況且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今後不可能對你們多講什麼,連較長的信也不會多寫。所以你們不能光聽父母的話。父母的話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應該多聽聽周圍同誌們的話,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學校去,你自然應該把周圍的老師、同學作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擇善而從。有一學一,有二學二,如此下去,才能不斷豐富自己和提高自己。"
他還說:"別人的話,正確的當然要聽,而且要努力照著去做;不正確的時候,也要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不可感情用事,'不順勁'不行,要逐步丟掉小家庭'觀念'。"
謝飄遵照父親的教導去做,在學校裏進步很大,曾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讚。
謝老知道後很高興,便寫信鼓勵說:
"'君子學以致其道',看來你已走上了正道,但還需繼續努力。學好學差,收獲多少,在於自己是否善於學。父母、師友能教授的東西很多,但不善於學,也是枉然。望你爭取更大進步。"
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自利,會戴上友誼的假麵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
著名畫家劉繼鹵(1918-1983)一生作畫255餘件。1983年他的最後一幅作品《雙獅圖》被懸掛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會議廳。他父親劉奎齡是一位功力頗深的丹青高手。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為此奮鬥了一生。1958年11月,毛主席接見了劉奎齡、劉繼鹵父子,他高興地說:"劉家出人才!"
劉繼鹵從小喜歡看父親從英租界買來的印刷精致的畫報。有時,他能麵對一幅畫一動不動地看上一兩個鍾頭。一次,他父親在後院的牆上發現一幅用粉筆畫的一匹生氣勃勃的高頭大馬,大小和真馬差不多,一問才知道這是5歲的兒子劉繼鹵畫的。消息馬上傳遍了天津南郊的土城村,鄉親們都跑來觀看,交口稱讚:"畫得真像,畫得真像!"這就是劉繼鹵的"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