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沒有不貪玩的。一天到晚一直叫他坐在那兒端端正正地讀書寫字,是不可能的。有時大釗讀書讀累了,便把手偷偷伸到桌子底下跟大狸貓玩起來,一會兒揪貓耳朵,一會兒摸貓爪子。這時,如果被爺爺發現,他就知道孫子累了,走神了。爺爺抬頭看看太陽,也該是孫子休息的時候了,就說:"到外麵玩玩去吧,不要到廟後頭去看賭錢,在咱家院子裏玩什麼都可以。"孫子答應一聲:"是!"就跑掉了。
估摸時間到了,大釗轉回房裏繼續學習。在爺爺的教育下,李大釗刻苦學習,進步很快。上學時,他受到了鄉鄰親友和私塾先生的讚揚。
一年夏天,李大釗從北京回家休暑假。他給女兒李星華和星華的哥哥每人買回一包禮物——筆、墨、仿格字帖。孩子們見了高興極了,他們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地坐在八仙桌旁,各自寫了起來。因為小星華是第一次臨帖寫大字,所以她左臨一張,看看不像;右臨一張,看看還是不像,氣得小臉發紅,放下筆,含著眼淚,躲到了後院的風門後麵。
這時,李大釗和妻子都發現星華在哭。妻子正要張口問孩子,卻被李大釗攔住了。他說:"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難揣摸的,你要是問她為什麼哭,她不會告訴你的。你不要逼著問她,哭的原因不是很明顯地擺在那裏嗎?"妻子有些莫明其妙。
李大釗接著說:"我記得在一本什麼書上看過,一個很可愛的小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劃破了自己的手指。這個小女孩立即把傷口包了起來,生怕別人發現,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直到傷口長好了才給人看。你說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這就是女孩子的一種好勝心。你明白了嗎?"
妻子恍然大悟。過了一會兒,李大釗把星華從風門後麵叫出來,一同走到八仙桌旁,指著星華寫的大字微笑著說:"字寫得很好,有點像魏碑帖上的字。因為這是你第一次臨帖,寫得還不太整齊,筆畫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細;字有的寫得個兒大,有的個兒小。要是天天耐心練習,就一定會寫好的。你看,你哥哥寫得也不整齊呀,可是他不著急,沉得住氣。隻有這樣,將來才會把字慢慢地寫好的。"
父親的話像雨露,點滴人士。星華受到很大鼓勵。從此她克服了不太冷靜愛急躁的缺點,毛筆字練得超過了父親和哥哥。
株洲南方動力機械公司工程師鬱永興的獨生女兒鬱雋出生時,因顱內受損傷出血,渾身抽搐,失去知覺。經醫生輸液、輸氧、打針,全力搶救,在恒溫箱裏度過了7晝夜,才保住了小生命。出院時,主治醫生憂慮地告訴鬱永興:"根據臨床經驗和有關文獻記載,患顱內出血的嬰兒,十有八九是傻瓜,至少也是低能兒。"同時,院方負責人建議有關部門:"再給他一個生育指標。"
受過高等教育的鬱永興,沒有把希望寄托在"再生一個上",而是翻閱了大量資料,決心挽救這個已經活下來的孩子。他認為,人的大腦在一生中發展最快的是嬰幼兒時期。小雋腦病灶的傷痕既然鑄成,隻有促使機體自身早日康複,同時,輔以對腦細胞的刺激,才有可能消除因顱內出血而產生的後遺症,恢複正常的智力。
從出院開始,鬱永興就給孩子的大腦和感官以各種刺激。他特意買了留聲機和收錄機,自裝了電視機,選擇了一些兒童歌曲、民樂、交響樂和戲曲等放給小雋聽,使繈褓中的小生命每天都處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之中。鬱永興認為,音樂刺激能使人體血液中分泌出一種有益於健康的化學物質,帶給人心靈上的愉快。肌體上的協調,調節大腦的功能,促進兩個腦半球的和諧發展,提高思維能力。
為了全麵刺激孩子的感官,鬱永興夫婦經常對小雋講話、唱歌和高興的發笑,並輔以動作。同時,讓她玩能發聲的玩具,看和觸摸顏色鮮豔、形狀各異、質量不同的圖案和玩具。讓她練爬、練走。一歲多點,鬱雋終於會說話了,鬱永興夫婦異常高興。
孩子會說話了,說明她發育正常。在此基礎上,他們繼續加強教育,帶她看電影,到野外觀看樹木花草,給她講故事,教她背兒歌,讀外語單詞……這樣,一歲半時,她能把日曆上的阿拉伯數字全部認出來,對著地圖能指出東西南北。3歲時,能準確、流暢地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和乘法口訣。5歲能用淺顯的物理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掌握了幾百個英語和日語詞彙,能唱五六首英、日語歌曲,能進行簡單的英、日語會話。一次,爸爸媽媽帶她到上海人民公園和外灘去玩,她居然分別和兩位外國朋友進行了5分鍾的簡單的對話。外國朋友豎起大拇指連連誇獎:"小孩聰明、聰明!"
8歲時,小雋上了小學二年級,她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老師說她的智力已達到小學中、高級的水平。她不僅能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而且還掌握了不少曆史、地理和物理方麵的知識。這個曾被預言可能成為"傻瓜"的孩子,已成為比較聰慧的兒童了。
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小時候,祖父常常把他帶到萊茵河邊散步,講些有趣的故事。小小的貝多芬被這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迷住了,被祖父的故事迷住了。他常常坐在馬鈴叮當叮當的鄉下馬車上,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兒來。祖父見孫子喜歡唱歌,便送給他一架舊羽管鍵琴。4歲的貝多芬對這個東西非常喜愛,隻要家裏沒人,他就揭開琴蓋,爬在上麵,用小手指按那琴鍵。奇怪的聲音使貝多芬著了迷,他越彈越有興趣。
貝多芬的父親是音樂方麵的行家。憑經驗,他感到孩子這樣熱愛音樂,將來很可能有所作為。他想:孩子的天才在於開拓,等待天才的出現是不可能的。於是他走到貝多芬跟前,指著鋼琴說:"哎,你喜歡這個麼,孩子?"貝多芬點了點頭。父親說:"來,我教你彈!"
貝多芬高興極了,每天一吃過晚飯,父親就把他帶到鋼琴麵前,耐心地教啊教啊,直累得貝多芬眼睛睜不開了才休息。有時貝多芬不用心,父親就用戒尺輕輕地敲一敲他的小腦袋。要是彈錯一個音符,要練上一天一夜,直到彈準為止。早上3個小時,晚上3個小時,天天堅持練。祖父對家裏人說:"為著人間最美最高的藝術,小時候吃些苦是值得的。"
父親知道,光把孩子關在屋子裏教是不行的,還要讓他見見世麵,開開眼界,便帶他去大劇院看歌劇。貝多芬感動極了,他進了劇場不想再出來。父親說:"你瞧,做個音樂家多了不起!創造出這麼奇妙的場麵,不是最大的光榮嗎?"
貝多芬不禁大吃一驚:這種動聽的音樂竟是人創造出來的,是一個音樂家創造的,不是天造地設的。哎呀,自己要是能有那麼一天,也成為一個音樂家多好!於是,一顆幼兒的心靈嵌進了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我將來一定搞音樂,一定的!
11歲時,父親給他在樂隊裏謀了一個位置,為他進一步深造創造了條件。13歲,他就當上了大風琴手。隨後,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住到了維也納,拜見過莫紮特和拜倫。3年後他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次鋼琴演奏會,轟動了全城。一個音樂天才就這樣降臨了。
一天,有位美麗的少婦抱著自己的小娃娃去找達爾文,向他詢問育兒的有關問題。
生物學家達爾文不但對物種的起源研究精深,對育兒的見解也頗有獨到之處。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幾歲啦?"沒等少婦開口,達爾文高興地首先向夫人發問。
"剛好兩歲半。"少婦誠懇地對達爾文說,"當媽媽的無論如何是希望孩子成才的。你是個科學家,我今天特意登門求教。"
"您要問什麼問題呢?夫人,快說吧。"達爾文微笑著注視著夫人。
"我想問一下對孩子的教育,什麼時候開始才好?"
"唉,夫人,很可惜,你已經晚了兩年半了。"達爾文惋惜地告訴夫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的家庭裏。他4歲的時候,還不大會說話。人們懷疑他是低能兒,是傻子。
後來,他上學了,但學習成績一般,甚至排不上中等名次;整天不言不語,被人叫做"老實頭"。學校的訓導主任對工程師——他的父親老愛因斯坦斷言:"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的。"果然,第一次考大學,他榜上無名。
然而,正是這個愛因斯坦,後來卻成為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
愛因斯坦成為一顆科學巨星,當然有多方麵的原因,但這其中有他童年時父親給他的那件小羅盤的啟發。
愛因斯坦小時候,有一次病了。他的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他玩。愛因斯坦用小手捧著這個新奇的玩具,隻見當中有一根針在輕輕地抖動,而且始終指著北方。他把羅盤轉了一個方向,可是,那根針卻不肯跟著羅盤一起轉,仍舊指著北方。愛因斯坦又把羅盤捧在胸前,猛然把身體扭過去,再扭過來。可是,那根針還是指向北方。他變換著各種方法:順轉、倒轉,把羅盤翻過來轉,側著轉、快轉、慢轉,都不起作用。羅盤上那根小紅針的方向老是不變。
奇怪!真是奇怪!
"是什麼力量拉著它指向北邊呢?"愛因斯坦把羅盤放在那裏,四處尋找,結果什麼也沒有發現。後來,還是老愛因斯坦幫兒子解開了這個謎。
從此,好奇的愛因斯坦總喜歡"獨往獨來"。別的孩子拿著木棒、小槍玩打仗的遊戲,他卻一個人在角落裏玩積木,還喜歡用卡片搭房子,一直搭到14層那麼高。高興了,他還請父親當助手,幫他搭製別的東西。父親工作再忙,總是有求必應。父子倆常常玩起來錯過了開飯時間。從那些"建築"中,愛因斯坦感到了創造的樂趣。
受母親的影響,愛因斯坦從小喜歡拉小提琴。每次演奏,他的眼睛總是閃著亮光,手激動地發顫。當他母親在鋼琴上彈奏出一曲莫紮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沉浸在深沉的樂曲聲中。
愛因斯坦從小養成了思考、探索、追求真理的習慣,正是這個習慣,使他登上了科學的頂峰。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德國教育學會會員卡爾·威特的教育觀
"隻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非凡的人。"
這是19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在一次學會上的辯詞。在這次會議上,有人發表言論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不同意這個見解。他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五六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隻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不久,卡爾·威特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小威特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體重不過2公斤,兩隻手和兩隻腳不停地抖動,哇哇的哭叫聲像中毒的小老鼠。鄰居們背後紛紛議論,說小威特是個白癡。就連小威特的母親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沒有失望,他認真教育起小威特來。他教小威特讀書時,先買來小人書和畫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認識字,這些書都能看明白的。"有時他幹脆就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聽,而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工夫給你講。"這樣就激發起小威特一定要識字的願望和興趣。於是,他這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