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的自我保護性
由於人的自我保護性意識,導致人群在麵對災害時,自發產生的躲避意識,快速的利用遷移、外逃等方式長期或暫時躲避災害帶來的危害,然而由於人群的遷移、流動,又把災害攜帶轉移,致使災害影響麵積擴大。例如2003年發生在中國的SARS事件,起初的範圍僅在東南沿海一兩個省市及北京發現疫情,可因為人強烈的自我保護性、躲避災害性,紛紛想想方設法離開疫情區,結果一大批被感染的人群把SARS帶到了全國各地,讓SARS蔓延開來,成為洪水猛獸,使更多的企業受到影響停產或半停產,為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目前我國城市流動人口已超過10,000萬人,且呈增多的趨勢。其中一半為城市臨時性居民,另一半已經或即將成為城市永久居民,一些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甚至超過了常往人口。雖然城市規模隨著人口的增加而有所擴大,但是城市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步伐遠遠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長步伐,不能滿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務需求,也將引發突發事件的發生。
三、影響企業災害性損失範圍的人的因素
1.人的信任感
機體本身及其所處環境在麵對突發事件時,所具備的抵抗外部衝擊或外部壓力的能量,就是承災能力。承災能力是一個動態因素,隨著內外部力量的增強獲得提高。人的承災能力表現為人自身能量的大小和所處環境的能力高低。人類自身承災能力是人的個體能力及由一定數量的個體集合構成的有機整體能力之和;所處環境承災能力是環境中的各個構成要件承災能力之和。人的承災能力包括意識水平、肌體力量與係統功能等;環境承災能力包括科技水平、工程建築結構等。所以說人承災能力的大小也源於社會給予的信任底限和政府應對災情的應對力,如果政府應對災害的能力特別強,措施特別得力,長期給予每個人潛意識是社會整體承災能力特別完善和強大,那麼人潛意識中對待災害的恐懼感將會降低,人應對災害時將會更加冷靜和理智,應對災害的能力也會增強,災害造成的損失將會最大限度的降低。例如2012年的旱災,今年的雅安蘆山地震雖然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因為民眾對政府應對災害能力的信任,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造成恐慌,雖然對國內的一些企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
2.人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是人的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脆弱性因素。科技水平在轉化為生產力之時,即能體現人類所掌握的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應急救援行動中,由於交通工具、救援工具的缺乏和技術水平偏低,降低了行動效率,從而放大的人的脆弱性。人的科技水平高低可左右企業災害性損失的大小,高科技水平的人可能通過長期的知識積累,從而在災害發生後,從容提前化解危機,或少損失。例如某企業在一次自然災害後,造成生產資料嚴重短缺,馬上麵臨停產,這時企業內一長期研究生產村料的技術人員,立即提出使用身邊一種常見的一種材料代替,雖然這種材料需要企業加大成本資金投入,利潤不高,但避免了企業停產造成的更多損失。此外,工程建築結構反映的是人所處環境及活動空間的承災能力。工程建築結構直接決定著其對外部衝擊的抗破壞能力。人的高科技水平在地震災害中更是意義重要,抗震標準越高的建築物,其在地震災害中的抗破壞能力也就越強,其脆弱性就越低;相反,抗震級別低的建築物,其脆弱性就越高,抗外界衝擊的能力就越低。而分別活動於此兩種不同抗震強度的建築物內,抗震級別低的建築物就體現了施工設計科技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