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善待自己(3 / 3)

你應該認定人生是對的、有道理的:細看一下你生活裏你認為不好或錯誤的事情,善自斟酌,而掌握它們裏麵含藏的善與美。

你是不是正在拚命跟某人爭辯了也許生命正在教你要輕柔一點、溫和一點。寬容一點一而這做法必定會使你快樂一點 你住在你討厭的一個地方?生命可能正在要你想清楚你希望住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想清楚你如何才到得了那個地方,並且善加自愛,使之實現。多愛自己一點,錯不了。有個警察正站在你車旁開你超速的罰單了生命可能就在告訴你:“放慢步調,輕鬆一點,路上做些深呼吸。到了目的地,應該是神閑氣定,而不是筋疲力竭。”

今天,請把發生“不對勁”事情的時間與你領悟人生“有道理”的時間之間的差距拉到最小。這就是快樂之道。

你應該認定人生是對的、有道理的:細看一下懷生活裏你認為不好或錯誤的事情,善自斟酌,而掌握它們裏麵含藏的善與美。

四、簡單生活釋放自己

“你不要再說了!我不想聽!”“不要煩我!讓我一個人靜靜!”“吵死了!你們想吵死人啊?”

你發出過這樣的斥責聲嗎Z別這樣!趕快查查,發出最大噪音的是你吧!你的怒吼可能傷了人,得罪了人,要盡快補救,別讓自己及對方的噪音因此擴大。

之後,靜下心來,傾聽自然的聲音:火車駛過的聲音、汽車傳過的聲音、建築工地的聲音、小販的叫賣聲。小孩的嬉鬧聲、主婦的談笑聲、情侶的吵架聲、市場裏討價還價的聲音。物品掉落的聲音、狗的吠聲。貓的喵聲、小烏的叫聲、風吹過草原的聲音、樹木被風搖擺的聲音、花兒墜落的聲音、風兒在湖麵徘徊的聲音。吸人空氣的聲音……

多麼動聽啊!它們充實了你的生命,營造出你的生活!它們是生命之聲,它們是生活之音,它們不是噪音!

換掉你嫌惡的態度,用美好的心清仔細聆聽,你會感覺:有它們真好!沒有它們,生命會孤寂;沒有它們,生活沒生氣!它們是生命裏。生活中的重要分子。

一名畫家一直在找尋一處適合作畫的處所。

他原本住在鬧區,畫出的畫極富生命力,很受好評。之後他搬到市郊,畫出的畫動靜融合,被人稱讚。之後他搬到鄉下,畫出的畫寧靜祥和,自覺滿意。之後他搬到深山,與世隔絕,期望畫出人生的代表作,卻畫不出來了。

生命的過程,是群眾的活動;生活的經曆,是眾人的表現。你自己成就不了人生。即然脫離不了群體的活動、眾人的表現,就該轉換心態去體驗感受。

你會驚覺:世界因有他(它)們而美妙,因有他(它〕們而令人眷戀!

生命的過程,是群體的活動、生活的經曆,是眾人的表現。既然脫離不了,就該轉換心態體驗感受。

“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傷痛時難免會有負麵的意念浮起,勾引你作出不該有的舉動。這時你絕對需要告誡自己:不可以!

活著,事情才有轉折的餘地;活著,一切才有希望!死了,一切都無法改變。你不會願意事情是這樣發展,你隻是被氣餒、傷心的惰緒局限了思想,草率作了決定罷了。如果讓你躲避一段時間再作打算,必然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而當負麵的意念浮起時,你要把握它,別輕易被它勾引,否則將懊悔終身。

一位妻子因不滿丈夫有外遇,攜子自殺。當她以農藥將兒子毒死,正欲自殺時,被回家的丈夫撞見。她雖回心轉意了,兒子卻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妻子因為毒殺兒子而犯罪。這個家庭永遠再無複合之日。假如她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尋求幫助或離家一段日子,給對方留有餘地,也給自己以希望,結局一定好過於此。

死亡總有一天會臨頭,但在此之前,不要親身去嚐試。嚐試不成,必遭斥責;嚐試成功,隻留遺恨。成與不成,都不好。不要親身嚐試,卻可以虛擬想像,將身後情景仔細設想一遍,相信你必會放棄輕生的念頭。因為人死了,希望也就隨之而去了。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曆練,再悲再苦再無奈,你也得承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可能是現成的,並且等著你去享受,而是要你憑己之力去追求。得來不易,才會感覺美好。自己開創,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意義與內涵。千萬別讓人生終止在一件失敗的事情上,否則生命不僅會失去光彩,還會留下終身的遺憾。

人生原本就是一場曆練,可別讓它終止在一件失敗的事情上,否則生命不僅會失去光彩,還會留下終身的遣憾。

“有了貪念,就永遠不能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釋迦牟尼的這句話,有如醒酬灌頂,使人頓悟。

假如能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擁有的實在是夠多了。但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得到的再多又有何用?

林語堂曾經真誠地說:“滿足的秘訣,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你愈是拒絕在你的現狀中尋求可以令你滿意的事物,你的不滿就會持續得愈久。你愈不滿,就愈沮喪,愈乞求於懂憬、期望、可能……與其埋怨你目前的處境,何不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愉快地過平常人的生活。

貝蒂·戴維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發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金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機會。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覺得幸福的東西,但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難怪老子曾感慨地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真正的喜悅不是銀行戶頭上存有大筆存款,而是具有勞動後的收獲,學習後的提高……滿足平和的心。問問快樂的人需要什麼,他們很可能會回答:“沒什麼。”

快樂的人珍惜已有的東西。就連人們認為是消極、悲哀或沒有價值的事情,他們也能看出其中的積極意義。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而是每一天都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篇小說,大意是一個地主為感激仆人的辛勞,決定送給他一塊土地,並答應他早上日出時騎馬出去,日落回來時能走多大一圈就因多大的地送給他。誰知這個仆人很貪心,拚命馳馬,結果日落回來時累得送掉了性命,得到的隻是葬身的一小塊土地。

希臘哲學家克裏安德當年雖已80高齡,但依然非常健朗。有人問他:“誰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他斬釘截鐵地說:“知足的人。”

毫無疑問,有了一顆知足的心,人才會有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喜悅不是每天都追求到了什麼,一味地去追求,而是每天都懷有一顆滿足的心愉快地生活。“滿足的秘訣,在於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並能驅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