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己的弱點
戰勝自我並不是每一次不幸都是災難,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種幸運。與困難做鬥爭不僅磨礪了我們的人生,也為日後更為激烈的競爭準備了的經驗。
在生存競爭日商殘酷的今在,如何才能讓自己樂觀、神采奕奕的活著呢?除非你學會達觀地處世,學會微笑對待人,學會在困難麵前愈挫愈勇,學會挑戰生活的每一次不幸……一句話,就是學會“戰勝自己”!
一、相信自己激勵自己
扔掉自憐
身處逆境之中,如果你不停地抱怨命運,認為生活虧欠了你,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那麼,你已陷入了自憐情緒。
自憐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卻是不夠的,它是人自尊和自愛、自勵、自信的對立麵。自憐不利於人的振作,是人衝出逆境的絆腳石,甚至可以說,自憐的情緒就像一劑慢性毒藥,侵蝕你的勇氣、力量和時間。身憐發展下去,將使人失去一切。曆史的列車從不因弱者的呼叫而停留。如果你還想有所作為的話,那麼你就必須扔掉自憐的襪淚布。
當年,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被當權者驅逐出境,同時又為病魔纏身的時候,他流落到英吉利海峽的澤西島上,每天都久久地坐在俯瞰海港的一張長椅上,凝視落日,陷人冥思苦想之中。然後,他總是緩慢然而卻堅定地站起來,在地上撿起一堆石頭,一塊塊地挪向大海。擲完了,就帶著滿足的心情和變得開朗的神情離去。
他天天如此,終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天,一個大膽的孩子走上前來問他:“為什麼你要跑來這裏,向海裏扔這麼多的石頭?”雨果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嚴肅地說:“孩子,我扔到海裏的不是石頭,我扔掉的是‘自憐’。”他終於沒有讓那無益的合憐奪去自己的鬥誌,而是戰勝之。他因而也戰勝了逆境,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親愛的朋友,仔細想想,我們今日的處境難道比雨果還糟嗎?如果我們總覺得周圍一片黑暗,那是不是因為我們背向太陽,自己擋住了光線的結果呢?又何妨轉過身來,麵向光明,然後,像扔掉石頭那樣,扔掉那自憐的抹淚布!這樣,你就能睜開昔日淚水模糊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去適應它;你就能騰出手來緊握自信的刀劍,披荊斬棘,開拓前行的道路。
動用補償心理
當我們在工作上、生活上遭到失敗時,不要絕望,而應鼓勵自己:別灰心,下次再來!如果下次取得了成功,對於這次的失敗,不正是一種補償嗎?當然,下次還可能繼續失敗,但還有再一次呢!人生沒有徹底的失敗,敢於嚐試,敢於行動,堅定信念,終會以後來的成功補償之前所有的失敗。
請不要小看這種補償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在心理上毫無補償的欲望,那麼,他對一切就都會抱無所謂的態度。他的上進心、好勝心統統熄滅了,他的生命之燈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光芒。因此,一個不甘磨滅人生價值的人,應該適當運用心理上的補償功能。因為這種功能的存在,有益於人生意義的豐富。
補償心理,首先,它可以激發新的希望。這就是前麵說的,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人們常說的將功補過也是這個意思。不僅功可以補過,贏可以補輸,好可以補差,而且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可以向它的反麵轉化。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有新途。希望是不滅的生命之燈。人就是在連續不斷的自我補償中,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的。其次,它可以召喚新的努力。新的希望在前麵招手,伴之而來的是實現這一希望所付出的努力。人們大概還記得,我國體操名將李寧在第23屆奧運會上,團體比賽不很理想,全能比賽也隻得了銅牌。他並沒有氣餒,他要在單項比賽中彌補。結果,在單項決賽中他理想地發揮了自己的水平,一舉奪得了自由體操、鞍馬和吊環三項冠軍。有人說,李寧是一個不甘失敗的人。又有人說,李寧的好勝心特別強。從心理上說,這些不都是補償欲望的表現嗎?再次,它可以凝聚新的目標。許多殘疾人之所以在生活中創造出令人讚歎不已的奇跡,就是因為補償心理凝聚了新的目標與力量。身有殘疾,生理條件不如別人,但還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力所能及的方麵作出成績。要是殘疾人沒有這種心理上的補償欲望,他們又怎能在不利的生理條件下,作出甚至連健康人都會愧弗如的業績呢?
但是,心理補償又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它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反之,則可能成為你放縱自己的借口。例如,賭博者如果也具有強烈的補償欲望,輸了還想翻本,那麼,其結果可能是越、“補償”,賭得越凶,最終難以自拔。因此,運用補償心理時,一定要利用它的積極的一麵。
化恥辱為力量
生活中,我們必須比別人更相信並且更愛自己,這樣,才能發揮出我們最大的力量,學到更多的東西,創造成功的偉業。尤其是當我們受到冷遇甚至侮辱時,更要冷靜,不要灰心喪氣,也不要憤慨而想進行低級的報複,而是要自尊自愛,把別人的羞辱作為你奮發圖強的動力,激勵自己去戰勝難關,取得成就。
青年時代的魯迅目睹舊中國一些庸醫誤人或以醫行騙的事實,十分憤慨。為救死扶傷,他立誌學醫,並於1904年至1906年期間,東渡日本,在仙台的一家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他想,學成以後,平時可解救病人的痛苦,戰時還可以去當軍醫,為國效力。可是,在日本學習期間,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改變了魯迅的一生。一天,學生看電影,銀幕上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綁著的中國人,正要被日軍砍頭示眾。他的左右圍著許多來看熱鬧的中國人。觀者雖然體格健壯,但神情麻木。演到這裏,日本學生中響起了一陣掌聲。這掌聲強烈地刺痛了魯迅的心。作為一個中國人,他覺得受了莫大的汙辱,內心感到十分痛苦,意識到“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從此,他毅然棄醫從文,用戰鬥的筆來抨擊邪惡,喚起民眾。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也說:“恥辱是從我們感覺羞恥的行為產生的一種痛苦。”這種恥辱產生的痛苦便是魯迅棄醫學文的動力。
恥辱和榮譽一樣,在一定條件下也能成為一個人進步的動力。1912年,法國人維克多·格林尼亞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成功的動力正是“恥辱”二字。
格林尼亞出身於有錢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務正業,人稱他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格林尼亞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對格棚亞說:“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了視線!”驕橫的格林尼亞生平第一次遇到別人對他的蔑視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這令人無地自容的恥辱,並沒有使格林尼亞失去理智。他像一個昏睡的人被猛擊一掌後突然清醒過來一樣,開始對自己的過去產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離開了家鄉。信中寫道:“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績來的。”果然,8年以後他成了著名的化學家,不久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當眾受辱,自然使人難以忍受。一個人蒙受恥辱,往往會有兩種態度:一是不以為恥,更不願意從自己身上去尋找蒙受恥辱的原因。這種人隻能是永遠蒙受恥辱,永遠不會前進;二是產生羞愧之心,於是從自己身上去尋找蒙受恥辱的原因,並由羞愧而產生一股巨大的向上的力量,去戰勝和洗刷恥辱,從而獲得成功。因而,受一時之辱並不可怕,關鍵看你如何對待恥辱。
二、敢於談判
天上不會掉餡餅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每時每刻都在與別人進行較量。現實世界如同一個巨大的談判場。作為個體,你總是與其他人發生一定衝突,如家庭成員。售貨員、競爭對手。上司,或者是有權力的唬人的實體或個人。如何處理這些衝突,不僅決定著你能否成功,還關係著你能否享受愉快、舒適的生活。
天上不會掉餡餅。我們想要的東西必須靠自己的勇氣和努力爭取來。談判就是這樣一種較量。這種較量的要點是:讓別人支持我們從他們那裏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一就那麼簡單。
我們想要的東西很多:名望。金錢、愛情、地位、自由、尊敬等。我們生活勤謹,工作努力,然而生活卻經常給我們打擊,使我們的理想破滅,這時候,我們更要勇於打出“談判”這張牌,爭取屬於我們的東西。生活的贏家,不僅有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善於談判。
工作時,你在不停地談判一盡管你並不總是意識到這一點。假如你有一個想法或建議,並希望這個想法或建議被采納,那你就得以某種方式包裝你的概念,讓它迎合老板的現時需要,並符合整個組織的當前利益。許多有技術專長的人缺乏談判技巧,當他們需要推銷自己的思想時,就會感到灰心喪氣。
當今世界,聰明的老板總是在為了讓雇員承擔義務而談判。老板是什麼呢?老板就是那些擁有正式職權,企圖讓人們自覺自願地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的人。如今你我都知道利用老板一把他變成被利用者,而你成為利用者一的最好方法是完全照他或她的吩咐去做。如果老板命令你做什麼,你就把他的命令記下來,並且問他:“這就是您想要我做的事情嗎?”然後你開始原原本本地照著命令去做。
兩周以後,你的老板跑到你這裏來,劈頭就問:“怎麼回事?”
你回答說:“我不知道哇。我完全照你的吩咐去做的。”
現在我們有個詞用來形容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惡意服從”。有許多人在實踐中采取這種行為,並將其發展成為一門藝術。所以,如果你恰好是老板,你一定不要讓某個雇員準確無誤地照你的吩咐去做。你要讓他偶爾做一些你沒有吩咐過的事情……讓他經常做一些你不可能吩咐他做的事情,因為有很多問題是無法預先采取措施的。
你不僅和你的老板或你的下屬談判,你也和你的同僚談判。要完成任務,你需要許多人的合作、幫助、支持。在那張箭頭向上的組織結構圖中,這些人的地位不低於你。這些人也許有不同的職責或不同的行為準則,可能住在城裏的不同地方。你需要運用談判技巧贏得他們的幫助和支持。
你還要同顧客、小販、供應廠商、銀行、律師,甚至工商局、稅務局、衛生管理局、法院等多家機構談判。你要為可以滿足你需要的任何事談判。必須指出,你所進行的談判常常比你意識到的要多得多。因此你更應該學會很好地進行談判。在事業和生活中的有效談判,將助你成功。
在談判中,一般有三個決定性因素:
否信息:你了解對方嗎?了解對方的背景、需要、目的和軟弱所在嗎?還是對方更了解你?
時間:對這一較量,你有時間壓力嗎?有最後期限的約束嗎?有上級或組織給你的壓力嗎?對方有嗎?
權威:對方比你擁有更多權威嗎?
我們這裏的權威,是指對他人、事件、自身和環境的控製能力,在上麵三個因素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是你談判能力最集中的體現。
談判給人一種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它通過掌握充分信息,分析時間,運用權威,來影響行為,使事情接你的期望發展。
製造競爭
無論何時,隻要你為你擁有的東西引發競爭,你擁有的那件東西就會價值更高。比如,你是有一份工作的時候,還是沒有工作的時候找工作更容易?當然是有一份工作的時候。因為這表明了你是被需要的,是有價值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工作的你比失業的你,給人感覺要價值高得多。
同樣,當你需要一樣東西時,比如去商店購買衣服,不能表示你隻對該店的款式感興趣,而是表示還想看看別家的,表明你有選擇權一這樣就在該商店與其他商店之間製造了競爭,你就能從中獲取優勢。
讓我們來看一個更有用更具說服力的例子。
你需要一筆貸款。作為當今經濟社會中的“普通一員”,你為自己能否貸到款而擔心,因為你知道你並不是惟一缺現金的人。
銀行會砰砰地敲開你的門,向你提供服務嗎?不會的。
你徘徊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走進當地的金融機構。這樣的策略好嗎?比如,你猶豫不決地走近那家銀行的信貸員,卑躬屈膝地說:“請救救我吧,我一無所有。請把我的家庭從破產的恐懼中解救出來吧。我沒有附屬擔保品,也許不能償還你借給我的錢。但是,來世你將因為你的慷慨行為而得到報答。”這種方法不會產生效果。
這裏有個方法可用:如果你是一位男士,就穿上灰色的、三件套的銀行貸款專用服;如果你是一位女士,就穿上一套比較保守的衣服,戴上昂貴的金表,而且,如果你能借到的話,再佩戴一把大學優秀生聯誼會的鑰匙,帶上你的3個朋友——你的隨從——他們以同樣的行頭裝備了自己。穿過那家銀行時,你散發著活力,似乎在說:“喂!我是一位總經理,正大步走過這家銀行。拿開你的臭錢吧……我不需要它。我要去發一封信!”這樣做了以後,那位信貸員就會跟著你走出銀行,不出聲地尾隨著你甚至到你家裏。
順便提一句,剛才描述的情形,我們稱之為“伯特·蘭斯購置金錢理論”。記得蘭斯嗎?他是吉米·卡特總統的聯邦鵬管理局局長。他就是用“拿開你的臭錢” 的手法,從41家銀行獲得了381筆貸款,貸款總額為2000萬美元。2000萬美元!銀行為什麼競相將巨額資金借給蘭斯呢?有三個原因:
(1)因為另一些銀行正在貸款給他,這表明他的信譽是一流的。
(2)因為銀行認為他不需要錢。這種看法基於他玩膩了那一套把戲。從表麵上看,他最不在意借不借錢。蘭斯的態度是,他接受銀行借款是在幫銀行的忙。
(3)更重要的是,他明顯地有選擇權一榨取銀行財富的選擇權。他的選擇權是,他能夠從任何他覺著合適、經過挑選、他想去借錢的銀行借到錢。這就讓銀行之間進行狗咬狗的競爭,、從而使他們把錢塞到他手上。
一旦這些銀行了解到蘭斯極需要用這些貸款來償還另一些貸款,他的財源就枯竭了。
這裏強調的是,伯特·蘭斯覺察到他有選擇權並利用了它們,他靠他製造的競爭賺錢。一旦有可能,你也應該這麼做。總而言之,決不要涉足沒有選擇權的談判,以防對手會輕而易舉地擊敗你。
雙贏談判
在談判中,非要爾虞我詐,鬥個你死我活,分個勝負嗎?完全不是的。下麵這個故事會給我們很有益的啟示。
一對兄妹在為一塊吃剩的餅爭吵,他們都堅決要得到更大的一部分而又不被同胞欺騙。就在得到了刀的控製權的那個男孩準備為自己切出最大最好的份額時,母親或者父親來到現場。
根據所羅門王的傳統,父母說:“停下!我們不管誰來切這塊餅,切餅的人必須讓另一個人優先選擇。”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個男孩自然而然地將那塊餅切成大小相同的兩部分。
這個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是它隱含的寓意仍有現實意義。實際上,在許多場合,參加者的需要並不對立。如果焦點由參加者相互挫敗轉化成解決問題,每個人就都能獲利。
在合作型的雙贏談判中,我們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即向各方參與者都提供滿意的報酬。衝突是人類社會固有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把衝突當作一個問題來解決,那麼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可以用來增進雙方的了解,並使當事人更緊密地走到一起。
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各自的目標、利益是可以並存的。在這種認識下,人們就可以坦誠相待,互相溝通,交換個人需要和看法,通過協商和談判,找到使雙方都獲得利益的雙贏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40年代中期,已故的霍華德·休斯製作了一部影片《亡命徒》。該片由簡·拉塞爾主演。拉塞爾是個漂亮的、膚色微黑的女人,她那高聳的乳峰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影片也許會被忘記,但是這個電影的成幅張貼廣告令人難忘。那個畫麵是簡·拉塞爾仰麵朝天地躺在幹草上。你會產生爬到很高的地方,試著往下看的幻想。
那時,休斯非常欣賞拉塞爾,所以和她簽訂了一個年薪100萬美元的合同。
12個月以後,簡認真地表示“我想要我的錢”。
霍華德聲稱他此時沒有“流動資金”,但是有很多財產。女演員的態度是,她不要藉口,她要她的錢。休斯繼續向她說明他現金周轉暫有問題,並請求她等一等。拉塞爾一直指著法律合同,上麵清楚地要求年底付款。
雙方的需要似乎不可調和。他們互為對手,相互鬥爭,通過律師來處理問題。以前那麼親密的工作關係已經變成了一場輸贏的鬥爭。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們傳聞這件事將以訴諸公堂而告終(記住,霍華德是那種願意在隨後的關於指控環球航空公司的官司中花1200萬美元訴訟費的人人如果這種對抗訴諸法律,誰會贏?也許惟獨贏家是律師!
這場衝突如何解決?實際上,拉塞爾對休斯明智地說:“你看,我和你情況不同,我們有不同的目標。讓我們看看能不能在相互信任的氛圍中分享信息、感受和需要。”他們恰好是這樣做的。然後,作為合作者,他們找到了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解決了他們的問題,滿足了雙方的需要。
他們將原來的合同轉換成一份20年的協定,隻是它現在的實現形式有所不同。這樣一來,休斯解決了他的“現金周轉”問題,保住了本金的利息。另一方麵,拉塞爾通過將其必須納稅的收人分攤在一段時期,可減少她的稅款,從中受益。由於得到相當於為期20年的年金,她解決了日常財務問題。
演員的職業通常是很不保險的。況且,她不僅“挽回麵子”,而且贏了!記住,當你和類似於霍華德·休斯這樣的怪人打交道時,盡管你是對的,你也可能會輸。從個人需要來看,拉塞爾和休斯都是大贏家。
三、敢得重視
對別人感興趣
受到歡迎,是我們做成許多事情的前提,如果你受排斥,連試試的機會都沒有,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受歡迎呢?
如果我們隻是要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我們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甚至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生活奉行的是對等原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要使別人重視你,首先要重視別人,對別人感興趣。不要小看了這一點,有位作者曾作過總結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諸於這種人。”事實證明了這句話的意味深長。
有一次卡耐基在紐約大學選修一門短篇小說寫作課程。在課程中,柯裏爾雜誌的主編到班上講課。他說,他拿起每天送到他桌上的數十篇小說,隻要讀幾段,就能感覺出作者是否喜歡別人。“如果作者不喜歡別人,”他說,“別人就不會喜歡他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