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生活中的失敗(1 / 3)

正確看待生活中的失敗

一、失敗乃一所好大學

失敗是書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你已成人,已會獨立思考,已會選擇,這一切,都決定你如何盡快從這所學校畢業,而不是呆下去或重修這所學校的課程。

失敗乃人生良師

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要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如何對待失敗方麵接受必要的訓練。而現在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是:

失敗乃人生的良師。

在每次的努力之中,我們都能學到一些自身行為的寶貴的經驗教訓。而正確對待失敗,卻正是我們成長和成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培養出有才幹的孩子,卻沒有認識到應該及早讓孩子對挫折和失意逐漸有所了解。當這已經成了生活的一個正常成份時,孩子們就能培養起自己成功地與逆境鬥爭的本領了。要是及早給予孩子這種鍛煉機會,等他們長大了,就會理想地建立起應付逆境的一套本領。

舉重運動員開始訓練時,最初是使用較輕的重量,然後一點兒一點兒地增加重量,直到他們能舉起重得令人不可思議的杠鈴。同樣,經常讓孩子受一點兒小小的壓力和失望,會培養起他們對挫折和失敗的承受力,逐漸堅強和成熟起來。這樣,無論何時逆境真的出現時,他們都不會象暴風雨中的茅草房一樣,輕而易舉地被摧毀,他們能在災難的颶風麵前頑強挺立。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對挫折和失敗的體驗,能使人對待風險應付自如。一旦發現自己能挺過來,那麼對失敗的恐懼就更少了。要是孩子們犯了錯誤沒有受到嚴厲的指責,他們就會覺得嚐試失敗的行為是一種輕鬆的體驗,從而更多地去嚐試。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下次遇到問題時,都會比較從容自若地對付,而再下次,就更加從容了。

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是很令人失望的,但這也能使你接受教訓和經驗。問題是你如何對待不成功的嚐試。

不要辱罵它,要利用它。失敗=學習=工作=成功

失敗可以當路標,成為下次那兒“不”要去的路標。

從失敗中學習新事物非常重要。若能如此,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更不會失去走向成功之道的信心。日本學者戴斯雷裏曾說:“沒有比逆境更有價值的教育。”如果把失敗棄之不顧,不加反省就意誌消沉,那麼即使開始下一項工作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遇到失敗,若隻是簡單地以“跟不上人家”為借口,就不會有任何進步,沒有在失敗中的學習精神,便永遠得不到成長。而且,隻有在失敗中,才有值得學習的東西。

在這所學校裏,你可以學習許多的課程。雖然有些是必修課,有些是選修課,但這些課程完全是根據你一個人而製定的,而且這裏有許多新課程供你選擇,你從這所學校畢業後,你已經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你了。

學一門新課就能直接而具體地引導你走向新的職業。艾麗絲的故事說明了這點。

艾麗絲在自己家裏的珠寶公司工作了八年,要是父親不去世,她還會在那裏工作下去。父親死後,她一夜之間成了孤兒,遭到家裏所有人的唾棄。為了父親的地產,叔父們在兩年間雇了好幾個法律事務所與她對抗,結果艾麗絲保住了自己的權益。

然而,她無家可歸,四處遊蕩。在這前程未卜的轉折並頭,艾麗絲決定盡量抓住各種新的機會。有一門課是有關婦女受歧視的。課上她得知其她婦女也同自己一樣懼怕經濟獨立,她頓時覺得有了方向。

在課上,艾麗斯認識到現在缺少的是婦女自己的銀行。現在是將這一計劃付諸實施的時候了,她舉起手,對專管銀行的副部長她說:“如果我們婦女組織起來,你準許我們開銀行嗎?”“準許,”他說。於是她跑去對卡羅說:“卡羅,我是認真的。我們真的得行動了。”第一家婦女銀行從此誕生了。

學校給你最偉大的“禮物”

那種經常被視為是“失敗”的事,實際上常常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這種失敗又常常是一種幸福,是生活賜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因為它使人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不同的,更美好的方向前進。看起來像是“失敗”的事,其實卻是一隻看不見的慈祥之手,阻擋了我們的錯誤路線,並以偉大的智慧促使我們改變方向,向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前進。

如果人們把這種失敗理解為一種“暫時性的挫折”,並弓似為誠的話,它就不會在人們的意識中成為失敗。事實上,每一種“暫時性的挫折”中都存在著一個持久性的大教訓,我們能夠從中吸取極為寶貴的知識,而且,通常來說,這種知識除了經由失敗外,別無其它方法獲得。

“失敗”通常以一種“啞語”的形式向我們說話,而這種語言卻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否則,我們也就不會屢犯同樣的錯誤犯,更不會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實際上,失敗的“啞語”是世界上最容易了解及最有效果的語言。它就是宇宙通用的語言,當我們不去聆聽其他語言時,大自然就通過它向我們說話。

事實上,隻有我們把挫折當作失敗來加以接受時,挫折才會成為一股破壞性的力量。如果把它當作我們的老師,那麼,它才將成為一種祝福。

有許多人陷於希望和遭遇失敗,卻不知道他們已經具有了發大財的一切條件。還有的人,把他們成功道路上遇到的障礙當作敵人,他們恐懼且遲疑。實際上,這些障礙物是命運帶給我們的朋友和助手。要想成功,就必須有障礙。在我們的事業中,隻有經過多次奮鬥和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勝利。每一次失敗,每一次奮鬥,都能磨練你的技巧、增強你的體力、提高你的勇氣、考驗你的忍耐刀、增強你的自信心,以及培養你的能力。所以,每一個障礙,都是一個考驗,促使你成功,否則,就隻有接受失敗。每一次挫折,就是一次前進的機會。逃離它們,躲避它們,就會失去了自己的前途。

“失敗”是大自然的計劃,它經由這些“失敗”來考驗人類,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失敗”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嚴格考驗,它借此燒掉人們心中的殘渣,使人類這塊“金屬”因此而變得純淨,可以經得起嚴格使用。

在這所學校裏你學到了什麼

你失敗了,你就進了這所學校,不管你自己希望在這裏學到什麼。

你可以是這所學校的優秀學生,你可以認真學習、把你在外麵的挫折心得帶到學校中總結學習。你可以在這裏發現你所需要的、所喜歡的課程,並對照自己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你也可以是這所學校的差生,可以在學校無所事事,可以成天混日子過,終日無所得。不管你在這所學校表現如何,都決定了你從失敗中學到什麼。你在學校認真學習,就能夠很快學到很多東西,提前從學校畢業,成為一個合格的畢業生。但如果在學校敷衍了事,你可能就學不到東西,那你就永遠無法畢業,在失敗中呆一輩子。

在失敗這所學校中,你選擇什麼?

——失敗?

——成功?

失敗所以能促成成功,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失敗中認識錯誤,這樣可以避免重犯許多錯誤,不再重蹈覆轍,當然就會成功了。這是所有科學研究所遵循的法則。

所以,不要懼怕,也不要逃避失敗,因為成功是無數失敗的積累,沒有失敗的成功隻能算是僥幸!

假如你一帆風順,處處得意,並不證明你有能力,反而顯示出你胸無大誌,人生目標定得太低,隻求得過且過。這是毫無意義的。

許多人隻希望做個平庸的人,能夠過著簡單的生活,賺取微薄的收人,他們就心滿意足了。他們的要求不高,不是因為他們天生一副懶骨頭,而是因為害怕失敗,不知道有失敗才會有成功!

其實,失敗不會使你損傷,反而能把你磨練得更堅韌、果敢和聰明。隻有經曆了各種各樣的失敗,才能證明你的能力,所以不要害怕失敗,要接受失敗的挑戰,直到嚐試最後一次失敗的人不是你!

且讓我們記住:命運之輪在不斷地旋轉,如果它今天帶給我們的是悲哀,明天它將為我們帶來喜悅。

二、順其自然

我們也許能為自己的生活注定什麼,可是我們卻注定不了自己的感情,它可不像一輛循軌奔馳的列車,始終按設定的道路行進。

看《三國》,“桃園三結義”,何其豪邁,又何其悲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劉、關、張這三位一體的英雄,倒底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若當回鑽牛角尖的好事者,咬文嚼字地挑剔一把,他們應該算違背了誓約,當初那歃血為盟的壯舉,應該算是虛設的花架子。但讀者諸君卻沒有一個如此認真不懂事,非但不以為虛,反而扼腕歎服,“看三國掉淚”,感慨的不是他們那文豪語壯的誓約,而是那相攜相助、戳力同心、浴血沙場的壯舉,用今天的話說,是毫不含糊的“誌同道合”和“哥們夠意思”。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愛得死去活來的青年男女,“海枯石爛心不變”已成了她們順嘴溜出的口頭禪。昨天還如漆似膠,耳鬢廝磨,今天卻反目移情,鸞飄鳳泊,而那曾經番言複語的海誓山盟還餘音嫋嫋。相反,眾多的白首偕老者,卻是在平靜淡然中牽手走過,沒有企求沒有承諾,但卻恰然安樂地相伴終生。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體會:感情無誓約。

本來也是極簡單的道理,而我們在遭遇情感時,誰也不可能捷徑於別人的經驗,隻是依心而動,便指天地誓情。似乎最掏心窩子的話,必帶盟誓之味才達意。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這行為的滑稽與可笑,更論不清它與兒童遊戲中的“騙你是小狗’有多大差異。

漫遊愛河的春心,都不厭煩地做著這種不自知的自欺遊戲。因為相愛時,我們並不知道愛情是什麼;結婚時,也完全不懂得結婚是怎麼回事。那麼,白頭偕老也就多少成了每個新婚者所懷有的最美好也最蒼白的祈願。今天的瀟酒已日益有悻於我們行為的積習: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因為擁有比盟約更真實可握。

因為信誓旦旦並不能保險夫妻之愛和朋友之誼有多牢靠。

但是,正相反,沒有感情之約,甚至從不曾謀麵,我們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過那些“非朋友”的友好幫助。一位同事談起他的一次出差經曆,是那樣的動情和感慨。

“我至今還記得兩年以前在甘南的一家小飯館裏偶遇的那位藏族朋友。他漢話講得很笨拙,我們盡管交流不暢,卻並不妨礙我們彼此的信賴。他邀我對他的住處,親手為我調製糌粑……在那個陌生的地方,我的旅程完全聽任他指點。他並未向我保證過什麼,我卻完全地相信他。人的直覺有時比相互的表白更可信。”

我們也同樣受到過那些同我們以朋友相稱的人無情無義的傷害。我們也同樣對那些對我們“不夠意思”的人從不去寬容,甚至反目成仇,心生切齒之恨,全然意識不到或全然忘卻了我們也曾擁有過友好曆程。

與其求得天長地久,不如短暫擁有。與其徒歎不相幫者非朋友,不如學會在麵朋麵友的杯盞相呼中享受著膚淺的樂趣,或者將曲終分手的朋友埋藏成心底的記憶。短暫的友情,隻要真的同樣珍貴,可不要像待一件過時的裙裝一樣隨手扔掉。

持久的婚姻與友誼都與初始的盟約毫無關係。襯衫會穿舊,臉盆能用漏,人類的感情竟可以曆久彌新。這全然不是盟約的效力,而是精神之境的所在。不能至此享受的人,便勞燕分飛,舊友成仇,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既然花開有期,不如求其好好開花好好謝。

一個離了婚的女人,在她的言談中,時常提到她的前夫,平和無怨,更沒有低毀。這樣的態度便使人對她生出幾分感佩之意。有容乃大,畢竟相互走過這一回,哪怕是情深緣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