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就是“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認真呢”這種工作態度在作祟。在我們的企業、組織機關裏,“差不多先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檢驗疵點沒標誌,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員檢查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細賬,質量差點、成本高點、價格低點、利潤少點,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計較,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的工作態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產品送到客戶手上,不是退貨,就是索賠,使工廠失去客戶,丟掉市場。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
1993年全國小麥價格開始上漲,一家私營麵粉廠的業務員來到小麥產區采購小麥,這時產區的一些糧庫大多是待價而沽,不想賣糧食,經不起業務員的糾纏,糧庫的負責人說:“糧食有的是,賣給你也行,一噸1000元,你要不要?”
這位業務員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出來這半個多月全國的小麥漲到什麼價錢了,於是給公司老板發電報問:“一萬噸小麥,每噸1000元,價格高不高?買不買?”
老板看到電報後生氣地對秘書說:“真是亂彈琴,哪有這麼高的價格,現在最高的價格也不到900元,給他發電報,就說價格太高!”
秘書趕緊跑到郵局發了個電報:“不太高。”
沒幾天,業務員帶著簽訂的購銷合同回來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書發電報時,“不”字的後麵少了個句號。如果履行合同勢必給公司帶來1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後來經過多次協商,最終賠償了對方15萬元才算了事。當然這位秘書不久就被辭退了。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嗎?可是就是差了一個小小的句號,卻相差十萬八千裏,這位“差不多先生”也隻好背井離鄉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差不多”有時會差很多。無論是相差0.1毫米還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別。比如在競技場上,冠軍與亞軍的區別,有時小到肉眼無法判斷。短跑的第一名與第二名有時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賽馬,第一匹馬與第二匹馬相差僅半個馬鼻子,幾厘米而已。但是,冠軍與亞軍所獲得的榮譽與財富卻是天壤之別,全世界的目光隻會聚焦在冠軍身上。
在工作中,由於“差不多”的心態容易造成細節上的疏忽,而就是因為這些細節常常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細節,防止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能算作是一個“老好人”。不過在職場上,“差不多”的心態卻是必須要杜絕的,因為每位員工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不僅會導致組織難以獲得利潤,甚至還會因不慎而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業引進了德國設備,德國工程師在設備安裝調試驗收時,發現有一個螺釘歪了,但是它的緊固度沒有問題。我們的工程師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釘的緊固度不可能都一絲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國工程師卻堅持說:“不,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釘歪了,是因為在擰這個螺釘的時候,沒有按規範標準進行操作。”後來通過調查發現,是我們安裝工人的問題。按照技術操作標準要求,上這些大螺釘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一個人固定扳手,另一個人擰螺釘。可是我們的操作卻是一個人上螺釘,另一個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