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位於閩江的左岸。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期間,群雄之一的王審以福州為首都,在此建立了閩國。國運延續了六十年,直到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領兵滅了閩國,這片靠近東海的多山多水的土地才最終納入了大宋的版圖。
在宋太祖的時代,閩地隻是大宋廣闊疆域上的一個偏遠小省份,誰會想到,三百十幾年過去,這裏竟成了趙宋王朝最後的立錐之地,他的一個剛滿九歲的後代趙昰在福州登基稱帝,想要延續國祚,繼續維係趙宋的血脈不斷。
趙昰即位後,把福州改為福安,取得當然是“福運久安”的意思。他還在福州城裏的濂浦平山福地建造了一座平山閣,定為自己的行宮。然後是大肆的封官加爵,陳宜中是左丞相兼樞密使,李庭芝是右丞相兼樞密使,張世傑是樞密副使,陳文龍是參政知事,蘇劉義、楊亮節等人也多有晉升。連遠在揚州的陸秀夫和藍海洋也升了官,藍海洋被任命為殿前指揮副使,陸秀夫被任命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這是一個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的重要官職。
把陸秀夫任命為這樣重要的官職顯然是楊淑妃和楊亮節兄妹的主意,他們對趙昰拿陸秀夫和陳炎換文天祥的做法也是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趙昰被鬼精靈的陳炎所欺騙,這文天祥被蒙古人所抓走,已經好幾個月沒了音訊,哪裏是說回來就能回來的。
哪知道過了兩個月,果然見到文天祥到了福安府。
文天祥是從溫州養好了傷過來,他的腿傷太重,他又不想讓新皇帝見了他認為他是個受了重傷的廢人,所以一直在留在溫州江心寺兩個多月,在鮑叔廉的精心治療下,傷勢完全痊愈了後才會到了福州。
趙昰等人看到文天祥居然真的毫發無損的回來,而且正是陳炎在途中相救才順利到了福安,不由得想起了陳炎和趙昰換人的事情,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陳炎是如何預料到文天祥會從蒙古人那裏脫逃回來的。
楊淑妃給了文天祥官複原職,也就是出使元營前的右丞相兼樞密使,這個官職本來有臨危受命的意思,卻不孚眾望,朝中的許多大臣對楊淑妃一口氣封了三位丞相的做法很是不以為然,暗中議論說這有違舊律。
文天祥也聽到了朝中大臣的非議,他向楊淑妃提出了辭去右丞相兼樞密使的官職,提出要到江西前線開都督府抗擊蒙古人的入侵,並自薦為大都督。
楊淑妃本來也有些頭疼,為文天祥官職的事情左右為難,她見沒有更好的辦法,就同意了文天祥的建議,讓文天祥去了江西劍州,讓他去那裏招兵買馬。
劍州曾是文天祥擔任過知州的老地方,文天祥在劍州擁有很高的聲望,文天祥對太後的這一安排和很是滿意。
文天祥剛剛離開福安府,陳炎和李庭芝率兵從水路就要到了福安。
這時候已經是陰曆八月中旬,這是一個團圓的時令,陳宜中早早就收到了陳炎班師回來的消息,得知兒子從遍地烽火的淮東路回來,他三個多月來一直懸在頭頂上的心終於是放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