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楊老夫人之死(1 / 2)

陳宜中的母親楊老夫人原來就一直抱病在身,陳炎離開溫州哪一天,她更是自知病入膏肓、時日不多了。

因此,那天在江心寺前,在最後送走陳炎的那一刻,她就知道這很可能是與孫兒生離死別的最後一麵。不過孫兒是為國出征,他不想讓陳炎知道自己的頹勢,更不願陳炎因此影響了士氣,楊老夫人所以才強打起精神,硬是說了一番勉勵的話。

陳炎走後,楊老夫人一直在趙旻的照顧下居住在江心寺。

楊老夫人也非常喜歡趙旻,特別是楊淑妃賜婚後,更是對這位璞玉一般的孫媳婦青睞有加。

趙旻也是對楊老夫人非常敬重,平時嘴裏“太婆長、太婆短”的叫個不停,生活上也是對楊老夫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楊老夫人看見趙旻在一旁本來就心花怒放,再加上趙旻囑咐禦醫的精心調理,楊老夫人的臉上的氣色是越來越好轉起來,那一條條蠟黃色的皺紋裏竟萌出了暈紅的色彩。

趙旻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對楊老夫人的照料是更加精心周到了。過了旬餘,楊老夫人竟然已經不用人攙扶就能手握拐杖在江心嶼上散步了。

這期間,陳宜中一直沒有到江心嶼來過,他已經暗暗決心不再過問朝廷的事情,自然是不願過來碰見趙昰、張世傑等人。但是每天,陳宜中都會派人來向楊老夫人問安,並詢問楊老夫人的情況。最初陳宜中一直想接楊老夫人回清嶴浦,後來聽說楊老夫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就不再催促她回來了。

五月初,張世傑得到消息,六歲的宋恭宗趙顯已經被蒙古人押解到了元大都,並被忽必烈貶為了瀛國公。為了師出有名,凝聚和號召更多的抗元義士,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侮,張世傑、楊亮節等人決定擁立九歲的益王趙昰為皇帝,並尊楊淑妃為太後,進行垂簾聽政。

張世傑等人考慮處州府、台州府已經向蒙古人投降,溫州府就要暴露在蒙古人鐵騎下,就決定定都福州。

趙昰新君即位,怎能沒有丞相輔佐,這時候左丞相留夢炎已經投降了蒙古人,右丞相文天祥自從出使元營後又是下落不明,沒個消息,大夥兒想到的最佳人選就是隱居在清嶴浦的陳宜中,他做過左丞相也做過右丞相,陸秀夫又隨陳炎出征揚州了,而陳宜中就在溫州,眼下確實沒有人比陳宜中更適合擔任這個位置。

楊淑妃和趙昰因為陳炎的原因當然對由陳宜中出任丞相一職非常滿意,他們原先認為陳宜中是貪生怕死,所以星夜出逃臨安,但是自從見了陳炎,心裏對陳宜中的認識有了一個三百六十度的轉變,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怎會讓自己的獨子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出征揚州呢,他們認定陳宜中退避溫州是為了中興大計而忍辱負重,對陳宜中生出了欽佩之心。

趙昰原本以為陳宜中肯定會高高興興地出來輔佐自己,哪裏想到,陳宜中因為上次陳炎被困在處州,想要江萬載、張世傑等人出兵處州,沒有得到支持後,一直還在生江、張兩人的氣,而且他自己因為對宋廷的前途心灰意冷,覺得張世傑、楊亮節等人不是好共事的主,所以一再推辭不願到江心寺接受趙昰的任命。

趙昰和張世傑多次派人去征召他,但是陳宜中一直以身體不好為借口,拒絕到江心嶼拜謁趙昰,先前楊淑妃賜婚給陳炎,陳宜中也正是以這個借口不到江心寺謝恩的。

趙昰和楊淑妃隻好派了最好的禦醫去探望陳宜中,陳宜中卻以各種理由拒而不見。

趙昰不知道陳宜中為什麼不願出山,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了楊老夫人的身上,他和趙旻在探視楊老夫人的時候,提起來了邀請陳宜中出山的事情。

那天,風和日麗,五月的江心嶼氣候宜人,到處鳥語花香。

楊老夫人在趙旻的攙扶下在島上散步,趙昰在前麵手握著一根樟樹枝,驅趕著蚊蠅夏蟲。

三人到了一處石桌前,坐下來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