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改錯,也得給點“麵子”
親子
作者:玲潔
當年還是孩子的時候,最討厭媽媽在別人麵前指出自己的缺點,傷了自尊心。
現在身為人母,就要學會保護孩子的自尊。
有一次,帶兒子到朋友家小聚,大家圍坐一起剝花生。為了煮花生的時候入味兒,我們需要把花生殼捏開一個口。這個小小舉動讓兩歲半的兒子十分好奇,他也學著大人們的樣子一顆顆捏花生殼。可是,他的小手沒那麼大的力氣,實在捏不開。他發現一個小哥哥用牙齒輕輕一咬,花生殼就剝開了。這下,他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把整顆花生往嘴裏放。不過,他可不是放到嘴邊用牙齒咬,而是連殼吞到了嘴裏。
看著他鼓鼓的小臉兒,我真擔心他被卡到,趕快把手伸到他麵前說:“吐出來,快吐出來!”
他不聽,依然含著花生。
我把他帶到身後的空地上,給他做出示範的樣子讓他吐,可他還是不吐,卻一轉身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剝花生了。
“帶皮的花生不能吃,花生皮上有毛毛蟲,會鑽進肚子裏!”我實在著急,隻好通過欺騙來嚇唬他。
可是,我這一招一點兒也不管用,兒子依然固執地含著花生,邊上的小朋友說話了:“我像他這麼小的時候,都沒有吃生花生!”
“對,小哥哥都沒有吃過生花生,帶皮的花生有細菌,不能吃!”我盯著兒子旁敲側擊道。
兒子低著頭,就是不肯吐,還嘟著小嘴很不情願地說了句:“我就是不吐。”我實在沒辦法,隻能盯著他不讓他跑動,以免被花生卡到。
忽然,我看到兒子低下頭,將小手伸到嘴邊,悄悄地從嘴裏取出了花生,然後毫不聲張地,繼續幹活。
我有點小吃驚,但得意於兒子終於聽我的話了,再次大聲強調:“生花生不能吃!”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我的行為是多麼不妥,我敏感地察覺到,當被我追著說不許吃生花生的時候,兒子小臉上的表情分明顯得有點尷尬。我隻是盯著花生了,卻沒有注意到他小小的自尊心。
他在不懂的情況下吃了花生,接著很沒麵子地被我當眾要求吐出來,他保護著自己的自尊,不肯吐。而我本應該悄悄地勸說他,卻因為著急而利用其他小朋友的話給他施加壓力。想必,這個時候,他既對我說的話感到難堪和害怕,又不願意就此承認自己是個做錯事的孩子,於是,就那麼含著花生抵抗著。但他真怕花生有細菌,於是悄悄取出,卻又被我當眾揭發……
想當年,我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最討厭媽媽在同學麵前指出我的缺點,或者用不好的語氣對我說話。當媽媽後,我一直想做一個尊重孩子“麵子”的好媽媽,誰曾想,真的遇到事兒了,家長的權威感和自我價值感還是“躥”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之上。我為此自責,同時,也為這份“後知後覺”慶幸。
不久後,我和好友一同帶著孩子出去玩,午餐間,兩個孩子忽然對盤子裏的食物“玩”興大發,他們拿著勺子,用力地劃拉著盤子裏的食物,米飯粒撒了一桌子。
“別弄了寶貝!這是食物,我們得愛惜!”朋友急忙阻攔。
可兩個孩子哪裏肯聽,還在笑著、劃拉著。
“咱得愛惜糧食知道嗎?你這是在浪費糧食!”朋友扒拉著她兒子的胳膊,語氣有點生硬了。我看到,鄰桌有人將目光投了過來。
我腦子裏忽然冒出一個辦法,我把兒子擁過來,在他耳邊用隻有他能聽得到的聲音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玩這種遊戲,不過現在是在飯店裏,你玩了食物大家就沒法吃了,咱們不要再玩了好嗎?”
“大家就沒法吃了……”兒子嘴裏嘟囔著,小手依然在盤子裏劃拉,我不再說話,看著他,我看到他的動作越來越緩慢。“媽媽,我要喝點水!”然後,便抱著自己的水壺開始喝起來,再也不去碰餐桌上的餐盤。
而旁邊,朋友和兒子的對抗更加劇烈,媽媽“粒粒皆辛苦”的詩句,與兒子的尖叫聲混在一起。那一刻,周圍人看到了一個愛惜糧食的媽媽和一個不聽話的寶寶。
後來再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朋友驚訝於我兒子那天的表現,說他怎麼就能聽勸阻而不再玩食物。
其實,我自己再明白不過,這效果哪裏是一蹴而就的呀,之前我經過多少次犯錯,才有了此刻的明智之舉。在兒子耳邊的低語,何嚐隻是對兒子說話,更是在對自己說,讓自己按住作為母親的強勢以及“兜住”孩子的“麵子”,我才能不急不緩地在兒子耳邊安靜地共情他的需求,同時說出我的想法;我才能允許兒子一邊聽著,一邊依然在劃拉餐盤,直到他的內心真正說服自己,放下餐具。
成人眼中的錯誤,很多時候不過是孩子在玩耍和探索。要讓孩子建立更好的行為規範,首先要照顧到他們的自尊心,給他們留“麵子”,孩子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