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不要抱怨生活(2)(3 / 3)

希爾曼的父親與法學院院長愛德華·金取得了聯係,但這沒能改變那個決定。金院長說:“希爾曼是個非常好的青年人,但他不可能成為一名律師。他最好去找其他職業。我建議他留在他周末打工的那個食品雜貨店裏。”

希爾曼給院長去了信,申請重讀,但杳無音訊。

希爾曼感到心煩意亂。在重大事情上,他從未真正受過挫折。高中時他是個受歡迎的學生,是一個非常受人尊重的足球運動員。不費吹灰之力,他就進入了坐落在博耳德市的科羅拉多大學,並正式被該學校最負盛名的法學院錄取。

希爾曼的父親隻有高小文化,他當了40多年鐵路郵局辦事員。但他熱愛學習,同時他知道兒子極想成為一名律師。他建議希爾曼考慮一下威斯敏斯特法律學院,那兒開設晚上課程。

父親的建議切合實際,同時又強烈地挫傷了希爾曼的自尊。科羅拉多大學是一扇通向法官寶座和聲名顯赫的律師事務所的大門,而威斯敏斯特則是~所窮人學校,沒有享受終身職位的教授,也沒有法律權威評論,其學生白天都在打工。

但是,希爾曼最終還是去見了威斯敏斯特學院院長克裏福特·米爾斯。

米爾斯看了一下希爾曼的大學成績報告單,直率地說:“在博耳德你突出的是體育課、西班牙語課和你的學生組織能力。”他說得不錯。希爾曼好不容易進了大學,卻沒承擔起大學生應盡的義務,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終使他自食其果。

米爾斯院長允許希爾曼在威斯敏斯特學院注冊入學,但有一個條件:他得重修一年級的所有課程。院長說:“我將時刻監督你。”

一扇門關閉了,但別的門向希爾曼敞開了。

因為這是第二次機會,希爾曼加倍努力地學習,並且對法律證據產生了濃厚興趣。第二年,教希爾曼一門課程的教授過世了,希爾曼不可思議地應邀接任了他的課程。證據研究後來成了希爾曼的終生專長。

28歲那年,希爾曼成了丹佛市最年輕的鄉村法官。而後,他當選了地方法院法官。接著被總統任命為美國聯邦司法部地方法院法官。後來,他獲得了科羅拉多大學頒發的喬治·諾林獎以及授予他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與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事情失之交臂是常有的事,無論是一份工作、一個夢想還是一段友情。希爾曼被法學院勒令退學一事,堅定了他成為一名好法官的決心。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佚名)

符號的背後

在挫折和失敗中覺悟事理吸取教訓,我們就始終有條件繼續捶打奮進的戰鼓,盡情投入到人生搏擊的長河中,不斷體會新的戰鬥樂趣。

在火車上,一位中年男子向他同座的女青年講了一個故事。

一次宴會中,有位美國心理學家提議,請在座諸位用最簡短的形式寫一篇自傳。其中一個年輕人神氣十足地交給這位心理學家一篇隻有三個標點符號的自傳一個破折號(—一)、一個感歎號(!)和一個句號(。)。他的解釋是:“一陣橫衝直撞之後,落了個傷心哀歎,到頭來隻好完蛋。”

這位心理學家略一沉思,提筆就在這篇自傳的下邊另外畫了三個標點符號:一個是頓號(、)、一個是省略號(……)、一個是問號(?)。心理學家向這位自暴自棄的年輕人解釋道:“青年時期僅僅是人生一站,道路漫長希望無邊,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

這個故事值得對生活心灰意冷的青年朋友深思。

我們應當明白:現在的不如意畢竟是暫時的,也僅僅是人生的一小站,豐富多彩的生命旅程還漫長遙遠。我們剛剛叩響生活的大門,才漸漸成熟起來,盡管在生活中或事業上經受著一些挫折,承載著一定的磨難和屈辱,卻沒有理由就此認定自己將如此黯然一生。

其實,挫折也是人生經曆的一部分,挫折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抗打擊抗災害和提高:免疫力的過程,挫折將會逐漸豐富並不斷增強我們抵禦各種風險和應對各種複雜局勢的能力。隻要我們懷揣一顆上進的心,一腔愛與智慧的情,恒守一道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勇毅,善待生活,提煉人生,用真善美滋養自己執著的性靈。

在挫折和失敗中覺悟事理吸取教訓,我們就始終有條件繼續捶打奮進的戰鼓,盡情投入到人生搏擊的長河中,不斷體會新的戰鬥樂趣。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