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談形式並不一定都是“一對一”式的,領導者也可以采取開座談會的方式,將若幹被考察者召集到一起,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可以是一般性的知識和專業理論,也可以是實踐中待解決的問題和某種新奇的想法,從中了解被考察者能否抓住問題的實質,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巧妙,思路是否靈活多變,知識麵、專業水平、應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怎樣,等等。
(2)隨時觀察
這是領導者通過日常工作和生活,對身邊的下屬和下級幹部進行有意識地觀察。對於這種考察方法,古人的論述很多。《呂氏春秋》提出“八麵”之法,即“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參照古人的做法,總結今天的經驗,領導者對下屬日常的觀察可以從以下四方麵入手:留心被考察者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麵的言談舉止,看其覺悟高低,作風好壞,能力大小;根據同類相聚、同氣相求的原理,通過觀察他結交什麼人,敬重仰慕什麼人,鄙棄什麼人,看其思想狀況和品格高低;通過被考察者在關鍵問題上和關鍵場合中的表現辨其良莠,有的人平時看不出上下,一到關鍵時刻就看得非常清楚;在相互比較中觀察,同是下屬,在同一個問題上的態度和做法就不大相同,優劣、高下就自然顯現出來。
(3)有意考驗
僅僅麵談和觀察,領導者有時還不足以識別一個人,這就要求進一步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對被考察者進行一些有目的的試探,在動態中進行考察。我國古時有些做法很值得借鑒,如“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使之以觀其能”,“苦之以驗其誌”等。這種“丟個石頭試水深”的辦法,實際上現在也經常使用。比如,領導者有意識地把某人放在某環境中,看他的表現;有目的地把某項工作交給他去完成,從而檢驗他的能力;授意他在某場合發言以考察他的水平;等等。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考驗要有一個尺度,領導者不能“陷人於法”,誘使下屬犯錯誤。比如說,領導者故意讓人拿一些財物賄賂下屬,看看誰欣然接受,誰拒不收納,以此來考察下屬是否廉潔,這種做法就不可取。
(4)群眾評議
考察和識別下屬,光靠領導者個人的智慧和少數“伯樂”的眼光,難免有片麵性和局限性。領導者要想對下級的思想、品質和能力進行全麵、客觀的了解,必須充分征求廣大群眾的意見和看法。這樣,不僅有利於防止和糾正可能出現的偏見,而且可以使領導者開闊視野,拓寬渠道,在更廣的範圍和更多的層次中選賢任能。孟子說得好:“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讓群眾參加評議的方式,主要有調查訪問、民主評議、群眾推薦、民意測驗幾種,領導者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用之。需要指出的是,領導者對群眾的意見也要采取分析的態度。經驗告訴我們,再好的下級也不可能獲得百分之百的群眾的讚揚和擁護。越是原則性強、開拓精神強的下級越容易得罪人,而一些工作無能、討好有術的人,往往能贏得數量可觀的支持。因此,必須把群眾評議同組織考察結合起來。《論語·子路篇》認為,隻有全鄉的好人都說他好,而全鄉的壞人都說他壞,才證明這個人確實好。
(5)依靠專家
要考察和選拔從事某一專業或主管某方麵業務工作的下屬,領導者最好請該專業的專家和同行來推薦和評議。因為隻有內行人才能對其業務水平作出深刻、全麵、恰如其分的評價。如果擔心人際關係的影響和感情因素的幹擾會使考核結果失真,專家評議可以采取個別征詢的方式進行。
(6)考試測評
考試是通過考卷來測評下屬水平高低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雖然難以真正測出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對考察下屬的文化水平、理論修養和專業知識還是必要的。中國封建時代的科舉製度就是它的前身,英美的文官考試製度就是從中國的科舉製度學過去的,隻是隨著封建社會的腐敗,中國的科舉製度已喪失了公正無私、機會均等的本意,才被我們廢棄了。今天看來,考試仍可作為考核下屬的一種方式。考試內容不外乎基礎知識、理論知識、本部門本專業知識、領導和管理知識及綜合知識幾個方麵。考試要有針對性,從事什麼工作,就測試與之有直接關係的內容,不可漫無邊際地什麼都考。要盡可能地注意對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除了在考卷上出一些實際問題,讓應試者提出解決辦法外,在考試形式上還可以輔之以口試和現場模擬測試,以彌補筆試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