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礪心——以冰的理性和火的熱情做事 (2)(2 / 2)

正像西鄉所言:“平日不循道,臨事狼狽,處理無措也。”沒有思考力的人,很難發現契機和掌握信息與主動權,他們的行動往往是盲目的。事實上,贏得一切、擁抱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積極地思考、持續地思考和科學地思考為機遇和危機都做好充足的準備。

第十一則

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機遇女神賦予人們的機遇是同等的,而積極的思考是抓住機遇的一個重要前提。

【遺訓】

世所雲之機契,恒多僥幸。乃不知所謂機運者,在因勢利動、相機而起。若平素之不能以誠意厚德憂心國家天下,唯以一時之勢為利,則功業亦不長久。

【釋義】

世人所說的機會,大多數認為是一種僥幸,這種僥幸亦是一種偶然。真正的機會,是在依道而行,審時度勢的前提下,伺機而動後獲得的機遇。平日不能以誠心厚德擔心國家和人民,隻靠一時有利於己的形勢為自己謀利,那麼其事業是絕不可能長久的。

遠離僥幸,靠實力讓自己強大起來

長期努力是一種勝利的投資,僥幸投機是一種失敗的心理。心存僥幸、投機取巧是許多人都存在的心理,想把握機會需要平時努力,時時準備,靠一時的投機是絕不可能長久的。

我們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進行實力的積累。我們想取得好的成績,就要靠平時認真的學習,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正含義。我們的人生經曆也是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知之較多到知之甚多的一個積累過程。既然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為了推動事物的發展,我們做事情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精神。而要促成事物的質變,必須首先做好量變的積累工作。如果不願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努力,而是急於求成、企求“僥幸”,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在對長州實施軍事征伐並且懲罰這個藩的領導集體時,西鄉作了長期的努力。很多大名和武士,公開或者私下,主張采取寬大處理的政策,人們害怕一場軍事懲罰會帶來一場戰爭。作為征長軍的參謀,西鄉在1864年和征長總督德川慶勝會麵,商議戰略事宜。西鄉闡述了對待長州的新思想。征長軍需要大軍壓進長州,但是同時也要對其提出合理的條件。幕府原來要求中對長州大名進行公開的處分,會增強長州人們的反抗心理。如果征長軍開出緩和的條件對長州進行內部分化,就能使他們迅速道歉和投降。西鄉的新態度在這一討伐中起到決定作用,也推動了長州的速戰速決。西鄉的這一成功不是僥幸,不是偶然,而是他對新的形勢進行分析和總結的結果。

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而不要存在僥幸心理,期望不幸和困難不來進犯,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生活態度。曾經有一位作家在自己的傳記中寫道:“我不祈求上帝讓我平安無事,我隻祈求上帝在考驗我的同時,賜予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真金不怕火煉,隻要我們準備充分,擁有戰勝困難的實力,無論何時都能夠經受住考驗。

成功靠長期的實力累積,而不是一時的僥幸。存在僥幸心理的人以為取勝就是從競爭對手身上找破綻,而不是強大自己。西鄉認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強大自己,也就是修煉內在。

怎樣修煉內在,讓自己實力雄厚呢?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戰勝僥幸心理。生活中處處都是僥幸心理的影子,考試之前猜題、押題,考試時作弊;在口頭表達上,經常使用“可能、也許、萬一、大概”之類的詞彙;總是期待著“意外收獲”;不肯腳踏實地地努力,反而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好運”上。

修煉內在的第二步就是要看到實力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恒心。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組數據: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0年;音樂家貝多芬寫出《合唱交響曲》用了39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幾乎所有的偉大作品和偉大發明都不是幾天之內完成的,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準備。

僥幸有時候會帶給我們驚喜,更多時候是一種始料未及的失敗。麵對事物時不做好準備工作,卻希望能夠幸免,無疑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將人生大廈建立在僥幸上,猶如空中樓閣、水中花月,隻有遠離僥幸,我們才能處世穩妥,也才能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把握自己的命運車輪。

因勢利動,相機而起

“所謂機運者,在因勢利動、相機而起。”

西鄉隆盛研究中國傳統經典多年,對兵法頗有見地,他的這段文字十分凝練,也很好理解。他的意思是,真正會抓住機會的人,懂得隨著形勢的發展而變化,抓住有利的時機采取行動,這就是無常勢的含義。《孫子兵法》中有:“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句話道出了行事無常勢的好處。

其實無論是在行軍布陣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或是在經營創業中,都要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策略,如此才能因勢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