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心態預測人生(2)(2 / 3)

“阿Q精神”並非壞事,它對於心理失控的人來說是一劑良藥,可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不至於因心理壓力得不到正確疏導,從而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譬如打人、毀物甚至殺人放火、自殺之類的偏激行為。

如今,“阿Q精神”已經成了“國際通行”的醫治心理疾病的輔助手段,在治療人類心理失衡方麵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在的吃虧是為了以後的“占便宜”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句話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從中我們可以領略生命的深意的曠達,體會由吃虧退隱帶來的安穩與寧靜。與這樣貌似消極的哲學相比,一切所謂積極的哲學都會顯得幼稚與不穩重、不圓熟。古往今來,聰明的人都能從吃虧中學到智慧,悟透人生。

“吃虧是福”的信奉者,也是“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這樣描寫“和平主義者”: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係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同時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惟其“若愚”,才顯“大智”本色。唐代的寒山與拾得,就是兩個這樣的人。

一日,寒山對拾得說:“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當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福盡則禍亦至,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我們就會采取“愚”、“讓”、“怯”、“謙”的態度來趨福避禍。

“吃虧”也許是物質上的損失,但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往往是取決於他的心境。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就獲得了人生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就會處處想占別人的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肯定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引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下,又怎麼會有不敗之理?

很多人都能做到“吃虧”,但“吃虧”後能夠做到“知足”和“安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境界。“知足”的人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充滿感激之情;“安分”的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得不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沒有過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邪念。沒有邪念,就會本本分分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從表麵上來看,“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是一種消極的思想,會讓人不思進取。實際上,這些思想是在教導人們對自己有清醒認識,做一個清醒正常的人。因為一切的禍患都在於人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有些人認為隻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事情,也有些人認為有些努力是徒勞的,與其同別人撕破臉皮去爭取某些肯定得不到的東西,還不如事前不伸手,為自己換來和平與安全。其實,後一種人不是消極避讓,而是一種豁達的處世態度,是大徹大悟之人的一種智慧。

這些人退下來後並不是萬事大吉,而是在這個清靜的時刻好好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中找出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為下次出擊做好精密的、科學的規劃。因此,對這些人來說,吃虧並不證明自己的失敗,而是讓自己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以便在以後的機會中占到更大的“便宜”。

自信是做好一切的基礎

一個人隻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管何時何地都能相信自己,這樣的人無論多麼平凡,最終也能做出驚人的成就。缺乏自信的人即使有出眾的才幹、優良的天賦、高尚的性格,也很難成就偉大的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信是做好一切的基礎。

成功取決於一個人堅定的信念,而與這個人的才能大小、天賦高低沒有直接聯係。一個人隻有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到,事實上他就能夠成功。反之,如果不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思前顧後,那他決不會成功。

有一次,一個輕騎兵奉命為拿破侖送信,由於馬跑的速度太快,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就此一命嗚呼。拿破侖看了信後,立刻寫了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讓他騎自己的馬快速把信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