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雛鵝護理
在正常情況下,經過31天的孵化過程,雛鵝發育完全,即可破殼而出,待雛鵝的絨毛基本已幹,頸部還稍有些濕即可以開始出雛。雛鵝出殼時間要適宜,太早出殼和太遲出殼均不宜,尤其是太遲出的雛鵝,容易變為弱雛。不可將雛長期放置在攤床上,這樣會使雛鵝長時間處於細菌濃度很高的環境,同時高溫將會導致糊肛的雛數增多。
1、出雛間隔。每4小時出雛一次,將已出雛的雛鵝拿走,並隨後清除攤床上的蛋殼,以免套住雛鵝的頭部和降低周圍胚蛋的溫度。
2、未出雛的胚蛋的保溫。隨著出殼雛鵝的增多,越來越多的雛鵝和蛋殼被拿走,攤床上所剩餘的胚蛋相對減少。要及時將它們收集在一起,周圍用棉條圍好,上麵蓋上被單,加以保溫。
3、破殼鵝蛋的護理。將破殼位置在下麵的胚蛋及時翻轉向上,因為殼內胎水多,粘性大,從蛋殼底部的破口流出,一接觸暖氣就很容易凝結,塞住破口,或粘住雛鵝的喙部,如不及時翻轉,常將雛鵝悶死在蛋殼內。為避免這種情況,可通過照蛋,將可能會在胚蛋中間或小頭啄殼的胚蛋挑出,用鉛筆在將要出殼的部位做記號,翻蛋時將有記號的部位向上放置。
4、人工助產
(1)助產對象:有些弱胚雖然有啄殼,但沒有足夠的力氣出殼,必須施行人工助產;在小頭破殼,殼膜發黃,有的已見粘連,外露絨毛已經發幹的鵝胚,也要助產。
(2)人工助產方法:人工助產一般於出雛後期進行,應在胚蛋外殼膜已幹,失去柔軟性,而內殼膜已變黃色的時間進行;可小心地避開殼膜剝離蛋殼,將鵝胚的頭部由翅下拉出,任其自然掙出。切忌撕裂內殼膜,一見血管露出或流血,應立即停止,待過一段時間再行助產。
(3)幾點注意:對於啄殼位置正常的雛鵝,可把破殼孔上麵的幹蛋殼除掉一些,留下下半部蛋殼,以待自然出雛,不能用力從蛋殼裏把雛鵝拉出來;對已拉出雛鵝頭頸的胚蛋,不要橫放,應豎立,倚靠在其它胚蛋旁邊,使雛鵝頭頸向上;對於仍然在蛋殼內縮成一團、頭頸還蒙有一層未幹粘液的雛鵝,必須等待粘液幹後或將近幹時才能助產,否則易造成雛鵝死亡;對於蛋殼太厚的,也可將破殼位置周圍的幹蛋殼逐漸揭去,形成一個通氣孔,等待雛鵝自然出雛。所有經人工助產出來的雛鵝,體質都比較差,必須注意保溫防寒。
5、雛鵝護理。雛鵝應在絨毛半幹或將幹時從攤床取出,集中在竹製或厚紙皮做的雛鵝箱裏,用毛毯蓋好,保溫防風。出雛12—24小時後,可以放進育雛室。
育雛期要保暖、防寒,密度不要太大,以防擁擠,以質地軟嫩、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飼料為主飼喂雛鵝。
對於出殼雛鵝中體重過輕、個體太小、手感涼、精神癡呆、腫頭、瞎眼、臍環突出、血臍、跛腿、絨毛枯幹或有畸形者應列為次苗處理。沒有飼養價值的先予以淘汰,剩下的次苗中,凡弱小、大肚臍和太遲出雛的,頭幾天都要單獨飼養,提高育雛溫度,喂給紅糖水或葡萄粘水,為防止弱雛由於身體虛弱、怕冷而擁擠堆壓,造成損傷或癱瘓。除保暖防冷外,還要在育雛室內隔出一個或幾個小格,每小格中放8—10隻鵝苗,以便休息和過夜。晚上要點燈照明,以免鵝苗受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