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利大學”:走向富有,走向高貴(1 / 2)

“安利大學”:走向富有,走向高貴

財富

作者:金姬

安利(中國)培訓中心院長劉明雄在為學員上課。

30年前,從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係畢業的劉明雄加入了安麗(台灣);20年前,安利正式紮根中國,劉明雄隨之來大陸工作;11年前,劉明雄在當時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的提議下創辦了安利(中國)培訓中心(Amway China Training Institute,簡稱ACTI)。

對於如今的劉明雄而言,自己最自豪的頭銜不是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或者安麗(台灣)總裁,而是ACTI院長。作為中國內地直銷行業第一家專業培訓機構,ACTI享有“安利大學”的美譽。劉明雄希望讓培訓成為人們加入安利的理由,也堅信學習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5年4月下旬的一天,這位57歲的台灣紳士坐在安利上海體驗館的沙發上,手邊是一杯以安利兩位創始人名字命名的RICH&;JAY咖啡。劉明雄娓娓道來ACTI的點點滴滴,回憶也隨著咖啡香升騰開來。

勵學興業 修德致遠

《新民周刊》:您在ACTI“院長寄語”中曾用美國安利創始人理查·狄維士的一句話來解答安利投入這麼多財力物力做培訓的“初心”,那就是“安利希望人性變得更高貴,而不僅僅是富有”。請問當年安利中國是怎麼想到創辦安利全球第一個營銷人員專屬的培訓機構?

劉明雄:1995年安利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很多人做安利是希望致富。但這批人缺乏成功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導致部分銷售人員用不太正確的方式向消費者推銷產品,如誇大產品功能,或靠人情壓力強賣產品。結果就是:人家買了你第一瓶,不會買你第二瓶;得了一筆生意,失了一個朋友。

當時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女士就提出,公司對於第一次接觸安利的營銷人員應該給予很好的培訓。但因為當時她要應對許多急迫的工作,從廣州建廠、改善產品質量到管理營銷人員、適應內地政策法規等,那個想法就一直留在心裏。

到了2004年,安利(中國)成為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場。鄭太就讓當時擔任副總裁的我負責成立一個培訓學校,並直接向她彙報。從組織架構就可看出公司高層對培訓的重視程度。而兩年後出台的直銷法規定,直銷企業必須對自己招募的直銷員承擔起培訓的重任,由此可見鄭太的遠見。

《新民周刊》:截至2014年底,ACTI麵授培訓營銷人員超過1500萬人次,而每年安利(中國)在人員培訓上的投入超過1億人民幣。請問安利是否計算過這樣大的投入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回報?

劉明雄:兩位創始人1959年在美國創立安利時,提倡不論其種族、背景、家庭、教育和宗教信仰,安利都提供機會給所有願意改變自己人生的人。因此安利對加入者不設立很高的門檻,誰都可以做。進入門檻低,退出的障礙就小,所以安利營銷人員的流動率也高。

給一群流動率高的人員進行培訓,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很低的。但鄭太有一個觀點,安利作為直銷業的領頭羊,應當肩負起引領這個行業、提高營銷人員素質的重擔。我承認安利培訓過的人,有一定比例後來改投其他直銷公司了,但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培訓對於整個行業是有幫助的,ACTI就是直銷業的“黃埔軍校”。ACTI創立至今,社會對直銷這一行業的看法一直在改善,從這一角度來看,安利在培訓上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值得慶幸的是,安利公司對每年的培訓投入並沒有硬性規定的數額,可以說是按需支出。迄今為止,ACTI每年的預算沒有被駁回過。

深謀遠慮 行業先驅

《新民周刊》:安利的遠見似乎還表現在2006年就創建了安利(中國)教育網。這對於互聯網大潮下的直銷業有何影響?目前安利在移動端又有哪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