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知青下鄉:去辦一個社會企業(3 / 3)

“社會企業”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舶來品,是在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部門”。上世紀 70 年代,歐洲遭遇了經濟大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公共政策轉而開始與非營利部門進行協力,不同於傳統非營利部門形式的新組織即“社會企業”誕生了。在解決社會問題時,政府和市場都有失靈的時候,此時,社會企業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

2008年11月26日,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羌族婦女參加阿壩州婦女羌繡技能培訓。阿壩州羌繡幫扶計劃也是社會企業的一種形式。

1978 年,英國人Freer Spreckley正式提出“社會企業”這一名詞;全球最大的社會企業家支持網絡“阿育王”的創始人Bill Drayton 在上世紀 70 年代後期首次定義了“社會企業家”概念;2006 年,孟加拉的尤努斯教授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社會企業家,他創辦的“格萊瑉銀行”是“為窮人服務的銀行”,旨在消除貧困。

1995 年,比利時政府通過了《社會目的企業法》;2004 年,英國政府通過了《公司(審計、調查和社區企業)法令》,該法令增設了一種新的公司類別,即社區利益公司。截至2009年,英國的社會企業數量增加到62000家,創造了240億英鎊的收入,其中 29%的社會企業位於 20%的最貧困地區。

有人認為,中國第一個社會企業是2006年來自哈佛大學的兩個女生在青藏高原創辦的犛牛絨製品企業“SHOKAY”。而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激發了民間各類公益機構的蓬勃發展,也促使了中國早期的社會企業的萌芽,如阿壩州羌繡幫扶計劃已經成為災後重建的標誌性項目。

在朱小斌看來,雖然“社會企業”這個叫法還不甚流行,我國也還沒有針對社會企業的法律法規出台,但國內的農業、醫療、健康、養老、教育、微金融、助殘、環保等領域,已有不少實質上的社會企業存在。“社會企業在中國已經不是星星之火,而是全麵開花。”

如同風險投資是企業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要哺育社會企業,社會投資或稱公益創投是重要力量。2014年9月,“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的新聞發布會上,著名公益事業領袖、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提到關於社會投資的話題。他介紹說,美國在1990年出現了“多米尼400指數”,也叫社會責任投資指數。指數選擇企業的標準是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還應該承擔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以及對於環境、資源的責任等。到2000年,這400家企業的年收益率是20.83%,而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收益率隻有18.7%,也就是說社會投資的10年回報率要更高;而多米尼400到2010年的20年回報率更是比標準普爾500指數高出70%。

徐永光提出:現在,投資界對社會企業的態度相對比較冷,除了基金會有一點感覺,真正的商業投資界不太關心社會企業。“所以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在中國的發展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可以說是一片藍海。”

朱小斌分析說:目前國內的公益慈善資本正在轉型投往可持續的公益,而商業資本也在關注社會企業,所以整體資金量是比較大的。“不是沒有錢投資,而是不知道該投給誰。”造成徐永光說的“冷”的原因,在朱小斌看來,在於目前國內的社會企業有遭受道德的指責壓力,即“解決社會問題為何要盈利”。朱小斌說,他負責的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等機構,正通過論壇等方式搭建中國社會投資聯盟平台,消除社會投資者和社會企業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013博鼇亞洲論壇年會上發布的《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影響力投資發展報告》中提到:“理想的社會,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社會企業:為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機會,為社會創造有意義的價值,不給環境造成破壞。”“社會企業雖然不是萬靈藥,但是至少提供了一條了創造物質財富與平衡社會和環境代價的新思路。”陳統奎說,“我相信,將來會有一大批社會企業家湧現出來,他們一定比現在成功的企業家們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