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奎帶著村民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山地自行車賽道”,在村集體沒有一分存款的情況下,他帶頭自掏腰包,村民們紛紛湊錢,不到3個月建成了一條3公裏的山地自行車賽道。3個多月後,村子承辦了海南省自行車山地越野賽,博學村的第一張名片成功打了出去。
接下來,靠著做記者積累的社會影響力和“三寸不爛之舌”,陳統奎四處爭取支持,說服政府將博學村列為文明生態村優先發展試點,撥款給博學村修文化室、球場、村內道路,環自行車道進行電網鋪設等。幾年下來,博學村得到了200多萬元的項目資助。海南省台辦邀請桃米生態村代表與博學村締結姊妹村,台商還資助村民建設了一個20多畝的台灣水果園。
2011 年,陳統奎籌資近 80 萬元,在博學生態村建設了海南島第一棟民宿——花梨之家。他蓋這棟民宿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賺錢,而是為了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營造“有機農業、休閑體驗和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村的目標之一。陳統奎將民宿定義為“留宿型誌願者驛站”,他申請友成基金會派專職誌願者和民宿主人共同管理民宿,每名誌願者駐紮10個月,再加上招聘的一兩名月駐型誌願者,共同管理民宿和推動社區營造。誌願者來了,清華、複旦的大學生來了,韓國的藝術家也來了,村民們被源源不斷的新思維、新方法包圍。
陳統奎的想法很多:2013 年,他提出在博學村建造一個占地 100 畝的社區營造園區,同時也是每年一度的返鄉大學生論壇永久性會館,培育一家致力於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社會企業。作為該企業的重要一環,他組織了村裏荔枝種植大戶,倡導大家試驗轉型做自然農法農業,與他們約法三章: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隻能用低度低毒農藥,種出來的荔枝從網上賣向全國。
商業邏輯還是公益思維?
“品牌營銷對我們的創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陳統奎這樣對《新民周刊》記者表示。開過演唱會、上過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後,陳統奎去和各個領域的企業談合作時一說F4,人家都會“噢”的一聲。“生意好談多了。”
在陳統奎看來,“火山村荔枝”這個品牌從文本上就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我就是荔枝界的LV,別人不跟我合作跟誰合作?”陳統奎一直談商業邏輯:“我從來不說我是扶貧哦。”有了4A廣告公司人士的指導,他的火山村荔枝的營銷思路將逐漸從“遊擊隊”轉為“特種兵”,專攻各行業裏的巨頭,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夥伴。他透露,如果眼下正在進行的與某3C廠商的合作談得好,今年博學村所有的荔枝就都有銷路了。
“社會企業首先是企業,必須按商業規律來做。隻要我們保證企業的目標在解決社會問題的軌道上,就不怕變質。”陳統奎說。
陳統奎和他的F4小夥伴們玩得如此之嗨,相比之下,e農計劃曾經在公益和商業之間徘徊許久。
和公司裏的不少同事一樣,e農的產品經理張海林來自以免費午餐為源頭的公益團隊,究竟如何定義e農計劃,是公司團隊包括理事會、監事會一度爭論最激烈的核心問題。張海林告訴記者,直接幫分散的農戶賣產品無疑是對農民幫扶性最強、公益性最明顯的,但品控等流程耗費資源較大,盈利性不高;而幫助鄉鎮農產品企業打開渠道是比較成熟的運營模式,盈利性強,但又存在“是否公益”的質疑聲音。最後,大家統一了思想:e農公司作為企業必須要追求利潤,利潤的分配則交給e農基金會操作。張海林說,目前e農公司的在產品中保留30%的農戶直銷,其餘70%為代銷企業或合作社的產品。
“購買就是公益”,e農的營銷切入點仍然是公益。而公司執行理事、運營總教練薑亞東表示,e農接下來規模的擴大也將以鄉村聯合公益在全國的17個合作縣為基礎。在他眼裏,e農將來要成為政府農產品基地和千百萬青年返鄉創業的產品銷售平台。他認為,相比較其他電商平台而言,e農與公益的緊密聯係使得其天然具有信任優勢;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e農的監督者,也能見證企業解決兩大社會問題:一是食品安全;二是農產品的銷售鏈條過長,農民和消費者獲益少。
社會投資,投給誰?
“公益主導或是市場主導,這是國際上社會企業發展的兩種流派。在我國都可以嚐試。”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朱小斌告訴《新民周刊》:強調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通常傾向於政府應該給予自身資助和免稅等扶持,但同時要受不能分紅或有限分紅、向社會披露財務狀況等約束;強調市場性質的社會企業則完全按照企業思路來發展,但目標不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