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嘯虎:創業趕上了好時候(1 / 3)

朱嘯虎:創業趕上了好時候

封麵報道

作者:張襦心

每次聽到朱嘯虎這個名字,總能想到英國詩人西格裏夫·薩鬆那句名詩:“胸有猛虎,細嗅薔薇。”伊寬麵大耳,臉帶笑意;一襲中式白衣,隱隱有出塵之味。唯坐下交談,方顯其理工本色:思維敏捷、語速極快。話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

朱嘯虎聲名鵲起,多半因其慧眼發掘了 “滴滴打車”。其實拉手網、蘭亭集勢(2013年紐交所上市)、夢芭莎、大智慧等等,亦皆得其投資。他2007年才入投資行,此前履曆甚為簡單:上海交大通信工程本科——複旦國際經濟碩士——麥肯錫資深谘詢顧問——創業。那麼他在投資上,有何獨特的路數?在他心目中的好項目和好創業者是什麼樣子的?

創業看大勢

朱嘯虎

《新民周刊》:在第一波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您正在創業。那個時候創業,和現在相比,您感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朱嘯虎:大的環境變了,這是最根本的因素。我是2000年出來創業的,那時候太早了,大部分老百姓都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上個網還是撥號上網,速度很慢。我們創辦了易保網絡,思路是參照美國的模式,在線銷售保險。當時很多保險代理人對電子信箱一點概念沒有,甚至對我說:我家的信箱沒電的。

現在這個時代就完全不一樣了。智能手機出來以後,隨著“千元機”的到來,普及率巨大提高。 2014 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首次超過 5 億,已經是排在第二位的美國市場的兩倍多。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基數,真的是有很多創新都可以做起來。而且很多以前在PC互聯網上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應用,在移動互聯網上都可以做。

正如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所言:沒有一家創業公司是靠政府補貼做出來的。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趕上了好時候。我們現在有5億的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在這麼大的用戶基礎上,隻要做對事情了,起來都比較快。

在PC互聯網時代,一家公司從A輪到上市,一般需要7-8年的時間,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要快很多,兩三年就可以成長為非常大的公司。比如滴滴,我們在兩年前投的A輪,那個時候一天才兩千單,現在已經是90億美元估值的公司了,每天幾百萬訂單。這完全是一種爆發式的成長,在PC互聯網時代根本無法想象。

《新民周刊》:2000年那時的投資人,和現在相比,看項目有什麼不一樣?

朱嘯虎:在第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市場上錢還是很多的。那時候中國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很少人有互聯網經驗,當時主要看創業者是不是MBA、海外畢業,有沒有在谘詢公司做過的。有這幾個身份,拿錢不是問題。

現在不太一樣了,更講經驗、積累。如果你在BAT(百度、阿裏、騰訊)做過五六年,出來融資就相對更容易。

《新民周刊》:徐小平青睞從斯坦福畢業的創業者。您喜歡投什麼類型的創業者?看好他們哪些基本素質?

朱嘯虎:每個投資人的愛好、風格都不大一樣。我有一個合夥人Richard,他就喜歡投斯坦福畢業的。確實一個人的背景、經曆,說明了很多問題。能進斯坦福,本身就是一個難度很高的事情;斯坦福的氛圍,也是基本上出來都會創業的。校友人脈、同學之間的交流,對他們都非常有幫助。

而我最喜歡BAT出來有經驗的人,尤其是阿裏出來的,有很強的市場推廣能力。

這裏麵關鍵還是看你想做什麼商業模式,不同的事情,需要不同的人。我喜歡投O2O,所以需要能接地氣的、吃苦耐勞型。如果是做女性高端購物社區,可能阿裏的人就不懂了,斯坦福的畢業生會更加得心應手。

《新民周刊》:您為什麼更傾向投O2O?

朱嘯虎:我們統計過,中國的互聯網生態環境和美國不一樣。美國Google、Facebook、Amazon三大巨頭,占了60%的市場份額,還有30%-40%留給外麵的創業者。而中國的BAT,加上BAT投的控股公司,市值占了整個市場的90%,隻有10%是留給外麵的。我個人比較保守,所以更傾向投能跟BAT合作的項目。做這樣的項目,必須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在線下長於運營。在傳統行業,每個市場都很大,而且這些行業都沒有被互聯網化,因為他們在PC互聯網時代沒法做,有了智能手機才能有機會被互聯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