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是的。我所在的研究所,每年為全國各地七八千家大中小型企業服務,參與企業創新全生命周期的若幹個環節。研發產品變成商品是一個漫長過程,而“創新券”的廣泛使用可以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企業來說不見得什麼都要“自己幹”,可以根據自身定位和特點,選擇所需要的幫助。
《新民周刊》:上海的“創新券”和以往補貼政策不同,將測試檢驗、研發設計等各類研發服務納入範圍,彌補了原先申請使用大型儀器才有資金補助的不足。這是不是意味著很多產品正式上線前的功能性測試和壓力測試費用十分高昂?
陳平:每個項目和產品的測試和研發費用都不同。例如,有些產品需要看其在高溫環境和低溫環境中的運行情況,可能需要在50度環境下工作幾個小時,然後降到零下再工作幾個小時。有些產品需要進行噪音、輻射和可靠性測試。而這些單項測試費用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
起步階段每一分錢都要算著花。
另一方麵,一些大型儀器和儀表的添置費用很貴,從幾萬到千萬級、甚至上億的都有,這意味著有能力做測試的機構有限,而這些機構也有提高儀器利用率的需求。“創新券”不僅滿足了中小微企業的創新需求,也降低了科技創新服務業的成本,可以說是互惠互利。
《新民周刊》:2012年9月,江蘇省宿遷市就已啟動“創新券”,實施後卻發現製度層麵上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發放不太科學,使用更不便捷,程序比較繁瑣,未建立相對長效的聯動機製等。您本人是否看好上海此次的“創新券”呢?
陳平:上海其實在正式發放“創新券”之前就做了很多扶持創新創業的工作,隻不過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創業團隊對這方麵的政策了解不夠。這一次“創新券”的推出,讓創業初期的企業知道可以去哪裏找到相應資源和服務。我覺得任何企業在創新時都要充分利用社會公共資源和中介服務,而政府需要推動科技創新服務業的有序市場化,上海已經這麼做了。
此外,我在去年還曾建議製定重點科技服務產品推薦目錄,鼓勵並支持用戶擇優選購;按服務性質、程度的不同,區分研發、設計、轉化、孵化等情況,對科技服務機構的服務收入實行免稅或一定程度的減稅等。希望越來越多企業和機構投身科技創新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