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圈到錢就是創業成功嗎?(2 / 2)

上海,足記APP 辦公室,一度成為全國各地記者聚集的地方。

足記的幸運、或說它的清醒,在於資方和運營團隊在項目方向上,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據悉,足記即將上線的新玩法是“電影故事”——“當一張圖滿足不了用戶講一個完整故事的需求,他們可能需要四五張圖,像四格漫畫那樣去記錄一個完整的故事。”

對所有的免費APP來講,變現都並非易事。足記最火爆的時候,每天都有無數品牌找過來,無論如何都要和他們合作,錢,有的是。但足記團隊幾乎都將它們婉拒了。“一來是精力搭不夠,有太多的技術問題要攻堅,二來我們看重用戶體驗,不想因為太多硬廣流失用戶。”

最近一段時間,足記與許多品牌的合作已經逐漸展開,但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進入廣告收費階段,更多的是資源互換。

人圈到了,投資也一筆接一筆地來,對任何一個項目而言,這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了。但宇文卿卻這樣定義足記團隊眼中的成功:“希望有一天,大家不隻是把足記當成一個圖片處理工具,而是能在足記社區活躍起來,每天都想打開它。”

今日教你上頭條

許多時候,捧紅一款APP需要一個滿足人類心理的好點子;但有時候,也許隻需要一個對以往習慣生活方式的小小轉變。比如說:改變新聞閱讀的方式。

2012年8月,“今日頭條”第一版上線。在所有新媒體都開始從唱衰傳統媒體中獲益的時候,“今日頭條”的選擇恰恰是:博采眾長,在新媒體上閱讀傳統媒體的好文章。大數據空前流行的時代,“今日頭條”僅需5秒鍾就能算出用戶的“興趣DNA”,從而進行精準的閱讀內容推薦。閱讀不死,隻是閱讀的媒介改變了。

不過,如果把“今日頭條”的爆紅僅僅歸因於觀念上的更新,又未免草率。畢竟“互聯網個性化”的概念也已經不新鮮,早在2010年時,“無覓網”的上線,已經宣告要“打造一個個性化的互聯網”。做法同樣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算法學習用戶的閱讀興趣,向用戶推薦其可能會感興趣的互聯網信息。”——但是無覓網最終在2014年7月1日下線,調轉方向去發展公司的新產品:互聯網匿名社交APP“無秘”。

無覓網當年遇到的問題,今日頭條幾乎也都遇到過,比如版權:對於今日頭條的質疑,一直以來都聚焦於它並不生產內容,而是采集自傳統媒體。曾經有部分媒體聯合向今日頭條索取巨額版權費,而這方麵的風險,今日頭條也隻能采取“獲得授權”或者“標明出處以及在文章結尾給出原文地址”的方式予以規避。

但這些糾葛並沒有阻止“今日頭條”的一路高歌猛進——在首版的低調過後不久,去年年中,今日頭條又獲得了1億美元的投資,估值高達5億美元,用戶量1.7億,日均活躍用戶1700萬。到2015年3月,它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用戶量又攀升到2.4億,日均活躍用戶比例基本維持在10%不變,但數值也已上漲到2000多萬。據創始人張一鳴透露:“這個數字每天都在攀升。”更重要的是,在今日頭條平台開通“頭條號”的內容提供者,也超過了2萬家,其中媒體、政府、機構就達到5000家。內容生產者和平台同時獲益,這非常符合今日頭條創始時的初衷。

為何並非“互聯網個性化”第一人,卻能達到今日的高度,還在“密謀”進軍海外市場?張一鳴對此的解釋隻是簡單的一句:“我們隻是比別人更認真,認真改進我們的工程技術、算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