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出版業(3 / 3)

新聞總署和出版總署曾於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一日聯合發出《關於全國報紙、期刊均應建立書報評論工作的指示》,對報刊加強書報評論工作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各地出版行政部門在組織和推動書評工作時,主要采取以下三種辦法:(一)規定全國重要報刊必須把開展圖書評論工作作為報刊經常的重要任務之一,並在適當時機召集一些報刊編輯開會,介紹一個時期內圖書出版工作中某些傾向性問題,供他們參考;(二)在出版行政機構內建立圖書審讀部門,對書籍進行事後審讀,結合審讀工作組織書評稿件送報刊發表;(三)由出版社自己組織書評稿件供報刊發表。之後《人民日報》曾專門開辟“圖書評論”專版(由出版總署編審局主編,後來這一專版改在《光明日報》上刊登);上海的《文彙報》和《大公報》也辟有“讀書與出版”副刊,其它報紙、期刊也刊登了不書評文章。書評工作的廣泛開展,不但對於讀者了解和選擇書刊有所幫助,並且對於出版界樹立嚴肅認真的作風,提高圖書質量,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對私營出版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圖書評論工作發揮了有力的輿論監督作用,以此來消除一些壞書的消極影響,曾收到顯著效果。

五、建立出版工作中一些需要統一規定的基本製度

在這個時期,出版行政領導部門為了加強出版管理工作,陸續製訂了一些出版工作製度中必要的規定。這方麵除前麵已提到的關於出版社編製選題和出版計劃的辦法以及出版總署於一九五二年十月發出的《關於國營出版社編輯機構及工作製度的規定》外,還有:出版總署於一九五三年三月發出《關於圖書、雜誌版本記錄的規定》。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出版總署撤銷,出版行政管理工作並入文化部,於一九五五年十一月發出《關於書籍、雜誌使用字體的原則規定》和《關於漢文書籍、雜誌橫排的原則規定》;一九五六年二月發出關於統一書籍、雜誌的定價標準,以及改進書籍稿酬辦法和著手製訂統一的稿酬製度等。

這一時期,國家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出版事業的建設也取得明顯進展。各種門類的圖書在品種、數量和內容、質量上都出現了新的變化。

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有計劃地大量翻譯出版。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學習的迫切需要,出版部門用舊紙型或根據舊譯本零散地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從一九五三年開始,有計劃、有步驟、係統地重新組織翻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全部著作。截至一九五六年,已翻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著作241種,印行了2700多萬冊。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共印行25.6萬冊;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第一、二、三卷共印行了近40萬冊。馬、恩、列、斯的三大全集也開始翻譯出版,至一九五六年,《斯大林全集》13卷全部出齊;《列寧全集》(39卷)出版了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9卷)出版了第一卷。

毛澤東著作從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五六年底,共出版了48種,印行了6200多萬冊,其中《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卷共印了1000多萬冊。毛澤東著作還翻譯成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5種少數民族文字和多種外國文字版本。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件發行的數量也很大,如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5種重要文件共印行了4150多萬冊。

在學術研究著作的出版方麵,這一時期的成就也很顯著。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事業的發展,中國學術界對革命實踐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始從理論上進行研究,並且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指導下展開了不同意見的爭論。如上層建築問題,關於中國現階段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的性質問題,關於中國曆史分期問題,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問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問題等,都出版了專門的著作或論文集。這幾年中,中國曆史研究著作在學術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一部分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就已出版過的有價值的通史、斷代史、思想史和其它專史,也陸續重印或經作者修訂後重新出版。以哲學、社會科學類的學術著作來說,僅一九五六年就出版了180多種,比前幾年出版的同類著作的總數還要多。

文學藝術作品的出版在這幾年有很大發展,僅一九五六年,就出版了新創作的小說和詩歌1070種。其中一些優秀作品的印數都達到數十萬冊,深受讀者歡迎。

魯迅著作的單行本,幾年中出版了25種。經過認真校勘並有注釋的新版《魯迅全集》,於一九五六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五四”以來的其它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大量出版,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主要作品,都重版了10次以上。還編輯出版了“五四”以來各種流派的作家的作品選集近50種。此外,這一時期出版的青年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民間文藝作品特別是極其豐富的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口頭文學,各地方劇種和劇目,民間傳說和故事等,經過整理出版,也獲得豐收,僅一九五六年新出版的戲劇類書籍就有10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地方戲劇。

科學技術書籍的出版也迅速發展。一九五六年出版的科技書籍為8698種,印行1.41億冊,比一九五二年種數增加2.7倍,印數增加5.5倍。這一時期,不但出版了大量和工農業生產需要密切結合的科學普及讀物,也出版了一些水平較高的科學理論研究著作。

一九五○至一九五六年,還出版了各種通俗讀物2.2萬餘種,印行7.25億冊。這些通俗讀物在向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群眾進行政治理論教育、普及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麵發揮了重大作用。少年兒童讀物也有很大的增長,特別是一九五五年下半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少年兒童讀物的指示,有力地推動了少兒讀物的出版。連環畫冊一向擁有廣大讀者,特別適合少年兒童閱讀。五十年代前期,各種題材的連環畫的出版有了很大發展。一九五二年新出版連環畫冊671種,印行2170餘萬冊,到一九五六年就發展為1130種,1.06億冊。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卓有成效,不少先秦諸子的重要學術論著以及《資治通鑒》等,都出版了新的校點本。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經過整理校注,都出版了新的版本,每種都發行數十萬部。

隨著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各級學校課本的出版數量也逐年增長,其中高等學校教材的大量增長,反映了中國對培養新的建設人才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一九五二年新出版的高等學校教材僅有6種,印行2.9萬冊,到一九五六年就增到1066種,印行806萬冊。

少數民族文字圖書的出版有很大增長。自一九五○到一九五六年,以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錫伯等6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圖書共有4900多種,印行4700多萬冊。

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滿足外國讀者迫切希望了解新中國建設情況的需要,一九五二年七月外文出版社建立後,至一九五六年底,出版了俄、英、德、法、日、西班牙、越南、印尼等8種文字的書籍640種,印行590萬冊。

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中國人民重視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和科學成就,也重視吸收各國人民優秀的文化成果,出版工作者為此作了大量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自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六年底,翻譯出版了43個國家的各類書籍共1.5748萬種,印行2.611億冊,其中譯自蘇聯的書籍數量最多。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期刊的發展穩步前進,種數從295種增加到484種;年總印數從1.72億冊增加到3.53億冊。這一時期,期刊出版地區的分布和門類品種的構成發生了較大變化,地方出版的期刊有214種,占全國性期刊的44.2%,改變了新中國建立前期刊集中於上海等幾個大城市的狀態。期刊出版的門類也日益增多,尤以自然科學技術類和文化教育類期刊發展較快,一九五六年的種數分別為一九五三年的2.03倍和2.04倍。這些期刊在促進國家經濟、科學、文教事業的發展,培養各種建設人才、交流科技成果等方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書刊印刷和圖書發行工作也有較大發展。舊中國的書刊印刷業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建立後,經過整頓和充實,到一九五三年,全國各種類型的印刷廠已有不少家,其中規模最大的北京新華印刷廠,有職工近2000人,每年可排2.2億字,鉛印印刷年產量50多萬令紙。此外,還成立了專門印刷彩色畫報和美術圖片畫冊的北京美術印刷廠,專門排印少數民族文字的民族印刷廠,專門排印外國文字書籍的外文印刷廠,等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長春、沈陽、西安、重慶、漢口等地均建立了設備比較齊全的印刷廠,加上上海,形成了除北京以外的各大行政區的印刷業中心。一九五四年以後,在統一規劃下,還將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印刷設備和技術力量調往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增強和發展了這些地區的印刷業。

這一時期,全國書刊印刷生產能力也有了較大的增長,如以用紙量計算,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的一九五七年,達453萬令,為一九四九年的22.6倍,一九五二年的3.7倍。書刊印刷廠的職工人數,在一九五七年底已達2.9135萬人,為一九四九年的7.4倍。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專營發行工作的新華書店發展也很迅速,全國平均每天增加兩個門市部。到一九五六年,全國各級新華書店已發展到2105家,職工3.4萬餘人,與一九五○年相比,店數和職工人數都增加了2.8倍。很多大的工廠、礦山、學校都設有新華書店的售書點,使這些地方的讀者購書得到很大方便。此外,還有2萬多個農村供銷合作社代銷圖書,使圖書能夠發行到廣大農村。一九五○年,全國發行圖書2億冊,金額4500萬元,一九五六年增長到發行圖書14.8億冊,金額3.0189億元。在一九五六年的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全國有2400家私營書店全部實行公私合營;1900餘處個體書攤,有的組成合作組繼續售書或租書,有的則改營其它行業。

這期間,中國書刊進出口貿易也有了較大發展,到一九五六年底,中國國際書店已和99個國家的書店建立了業務上的往來關係,從73個國家進口了51種文字的外國書刊,並將中國出版的書刊發行到世界各國。

從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這個時期,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是很迅速的,成績是顯著的。不但建立了一大批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出版社,同時完成了對私營出版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複雜任務。到一九五六年底止,全國共有出版社101家,其中國營出版社82家,公私合營出版社19家。在這些出版社中,中央一級出版社54家,設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出版社47家。不但出版圖書的種數、印數成倍地增長,而且圖書的品種門類也日益豐富多樣,質量不斷提高。印刷、發行業的發展也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績。至此,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出版事業已初具規模,成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麵,並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