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水利工程專家(1 / 1)

李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水利工程專家

兩千年前我國建造的都江堰,至今仍對中國四川省的成都平原發揮著防洪、灌溉、航運的重大作用。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一大奇跡。它的設計和建造者就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李冰成為中國第一個水利工程專家。

公元前250年,秦昭王任命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李冰為蜀郡(四川)太守(相當於今省長)。他到任後,親眼看到岷江水患的嚴重,又直接聽到民眾要求治水的呼聲,感到治理好岷江,變水害為水利是蜀郡迫在眉睫的大事。

為了查清水患原因,李冰帶領兒子二郎和有經驗的治水人員,跋山涉水,對岷江上遊、下遊和沿岸地形、水情作了詳細的調查和勘測。原來,岷江從四川北部高山流到灌縣時,地勢突然平坦,因上遊水勢浩大、流急,經常衝擊堤岸,從上遊來的大量泥沙,把河床淤塞了。加之岷江下遊與大渡河水彙合,更加劇了水患。同時,在灌縣城外還有一座五壘山,擋住了岷江,使江水東流受阻,造成西岸水量過大,發生水患,東岸水量過小,發生旱災。當地群眾提出鑿開玉壘山,讓江水分成兩段,既可分洪減災,又可引水灌溉。鑿開玉壘山,是根治水患的關鍵所在,李冰采納了群眾意見。

在李冰的組織和領導下,根治岷江水患的工程開始了。一開始,就得到了四川眾百姓的歡迎,成千上萬的勞動大軍在玉壘山擺開了戰場。玉壘山岸石堅硬,當時既沒有機器,又沒有炮藥,困難很大,進展很慢。這時,有一老者想出一個辦法:先在岩石上開鑿些槽溝,放上柴草,點火燃燒,使岩石爆裂。燒過的石頭再開鑿就省勁多了。李冰認為這個辦法很好,立即推廣。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工程進度。經過許許多多日日夜夜的艱苦勞動,終於將玉壘山鑿開了寬20米的山口,稱為”寶瓶口”;掏出來的石頭叫”離堆”,離難很大,它突起水中,形成了一座不與玉壘山相連的孤山。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起到了分洪和灌田的作用。

在修築水堰過程中,開始采用在江心拋石築堰的辦法,但是水大流急,拋出的石頭大都被水衝走了,這又是個難題。究竟用什麼來做江心分洪堰呢?一天,李冰父子又到岷江上遊觀看水情,穿過了一道茂密竹林的穀地之後,來到江邊,看見一些婦女用竹子裝著漫在水中待洗的衣服並沒有被水衝走時,得到啟發:把鵝卵石裝在竹籠子裏不就衝不走了嗎?於是李冰叫兒子二郎帶領群眾到山穀砍竹子,編成長100米、寬7米的大竹籠,投入江心分洪的指定位置,再向裏麵投滿鵝卵石,便築起了一道牢固的分水大長堤。

分洪堰將江水分成兩段:堤岸西邊的岷江水流叫”外江”;堤岸東邊流向寶瓶口的叫”內江”。這條堰比岸邊低,為了使它堅固,使堤堰上窄下寬,好象江中小島。小島的南端伸出個尖頭,因象個大魚頭,人們把它叫”魚嘴”。分洪堰築成了。李冰給這條分洪堰起名叫”都安堰”,後來人們把它改成”都江堰”。為了準確地測定水位的高低和流量,李冰還做了一個大石頭人立在江中,從水淹沒石頭人身體的位置,來判斷水位的高低,以便控製水的流量。

都江堰建成後,李冰還創造了一整套維護辦法,使都江堰完好無損。一年須維修一次,叫”歲修”。他提出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做堰”,意思是挖流積的泥沙要深些,堰頂築的不要太高。後人把這6個字刻在為紀念李冰而修的廟的石壁上。西漢時,對都江堰曾加以修整。三國的諸葛亮,對水利事業非常重視,在都江堰設堰官,抽調兵力,疏浚河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經過曆代的修建和擴建,都江堰形成了規模宏大完整的灌溉係統。從內江下來的水灌溉了11個縣,從外江下來的水灌溉了3個縣,支流和渠道有250多條,總長3300多華裏,灌溉總麵積達300多萬畝。

都江堰的建成,解除了成都平原的水災和旱災。《華陽國誌·蜀誌》中曾記載:”於是蜀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堵)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完整地保存下來,並有很大發展。今天看來,都江堰,它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都是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的,這不僅是中國古代了不起的事,而且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見的奇跡。而李冰的名字,也和都江堰一樣,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