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與節日(2 / 3)

寒食節。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以沃之。用楊桐葉、細冬青葉染飯令色變青而有光澤,食之資陽氣,道家謂之“青精幹食”。以夾麥青草搗汁摻和糯米,作青粉團,烏桕葉染烏飯作糕。裝萬花輿,煮桃花粥。插柳滿簷,加棗錮於柳上。

清明節。清明下雨,謂之“杏花雨”。各地士庶掃墓、踏青。“折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燒林,湘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取楊柳枝插門上;農家以插柳晴雨占一年雨水多寡;婦女結楊柳球帶在鬢畔,示紅顏不老。

穀雨。洛陽人謂此日為“牡丹開候”。吳中諺雲:“穀雨三朝看牡丹。”

四月。

八日,佛生日、佛誕日、浴佛節。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十四日,菖蒲誕日。

立夏日。食李,能令人容顏美。婦女舉行李會,取李汁和酒飲,謂之“駐色酒”。是日啖李,不會疰夏。青梅,令人終歲神清不昏睡。

五月。

月內風謂之“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月內雨霖霪,號為“梅雨”。月內水發,謂之“瓜蔓水”,以瓜延蔓,故名。以含桃薦寢廟。

初一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茭、粽、時果,當門供養。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謂之“女兒節”。

五日,端午節、端五、端陽、重五、重午、午節、蒲節、浴蘭令節、沐蘭節、解粽節、天中節、地臘節。蓄蘭,為沐浴。造術羹、艾酒,以花絲作樓閣插鬢。踏百草,玩鬥草之戲,采艾為人懸門戶,龍舟競渡。以菰葉裹粘米、栗、棗,做成粽子,又名角黍。以菖蒲切成縷或屑以泛酒。刻菖艾為小人或葫蘆形佩戴。鬢簪艾葉、榴花。買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或采百草以製藥。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

十三日,竹醉日。

芒種至夏至。雨謂之“黃梅雨”;田有初插秧,謂之“發黃梅”。

十五日,中元節、鬼節。祀祖先,作盂蘭盆會,泛荷花燈。

十二日,棉花生日。

六月。

月內水發,謂之“山礬水”。

六日,崔府君誕辰。士女炷香拜祀,登舟泛湖,作避暑之遊;時茉莉最盛,婦女簇戴可多至七插。

廿四日,觀蓮節、荷花生日。夫妻互相饋贈蓮子。畫舫遊冶最盛。

七月。

立秋日。婦女兒童剪楸葉或花樣簪戴。男女皆戴楸葉,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插鬢邊。

七日,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女節。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蜘蛛喜子織網於瓜果上,則為符應。未開荷花,拆開做成假雙頭蓮,取玩一時。

八月。

月內雨謂之“豆花雨”。成都舉辦桂市。

八日,竹醉日,據說種竹易活。

十四日。以錦彩為眼明囊,互相饋贈。

十五日,中秋節、月夕。為牡丹生日。據說此日牡丹移栽必旺,因又稱“移花日”。賞桂花,觀浙江潮。食月餅,花樣有金銀炙焦牡丹餅、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