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紫薇花憶微之(1 / 1)

見紫薇花憶微之

唐·白居易

一叢暗淡將何比,淺碧籠裙襯紫巾。

除卻微之見應愛,人間少有別花人。

這是一首懷念摯友的抒情小詩。題中“微之”,就是唐代與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元稹。白居易和元稹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同科及第,次年又同秘書省校書郎,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30年的友誼交往。任校書郎時,白居易32歲,元稹才25歲。元和初年,兩人先後任諫官。憑著青年人的正直方剛之氣,他們評擊權佞,指斥弊政,不遺餘力。在政治鬥爭中兩人互相激勵,互相支持,友誼日益深厚。盡管後來兩人的政治際遇和性格發展並不相同,而作為詩歌創作上誌同道合的摯友卻在文史上留下了令人矚目的篇章。這首詩,據《白居易年譜》的作者朱金城先生考訂,當是白在易45歲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所作。其時元稹任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兩人都是剛剛遭到貶謫的。詩題寫作《見紫薇憶微之》,顯然是由於紫薇花使他聯想起他和元稹同在朝廷裏供職那一段難忘的歲月。紫薇花在唐代宮廷裏栽得很多,給詩人留下過很深的印象,睹物思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詩的前兩句描寫紫薇花,是從色彩上著眼。第一句裏用“暗淡”一詞概括了這一叢紫薇花的色調特點。“暗淡”就是不鮮明,但不鮮明並不是不美,而是朦朧。試看詩人對自己設問“將何比”的答複,道是“淺碧籠裙襯紫中。”紫薇的花枝修長,綠葉扶疏,象淺碧的籠裙,襯托著成簇成片的紫巾般的花朵。從色彩美學上來說,淺碧和紫色配在一起,沒有強烈的對比,卻顯得柔和、協調,使人感到幽雅而寧靜。這裏無論就形體還是就色彩來看,用的兩個比喻都是美的:幽雅的美,朦朧的美,暗淡的美。

詩人從紫薇花想到曾與自己無數次在紫薇花盛開的宮苑裏議論朝政、切磋詩藝的摯龍。”可是那樣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複返了。詩人在後兩句裏感慨地寫道:要是微之在這裏,他一定會受這叢花,讚賞這叢花的。除了他之外,人世間恐怕就少有“別花人”了。“別花人”就是真正懂得鑒賞花的人。白居易在詩裏多用“別”字來表示鑒賞、品味的意思,例如:“杯中此物何人別?柔旨之中有典刑”,是品酒;“幽姿運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歎”,是賞竹:“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是品茶;“知君未別陽和意,直待春始擬遊”,則是賞景了。不過他推崇元稹是“人間少有”的“別花人”,倒是另有一番深意的。在和這首詩同一時期創作的《山石榴,寄元九》裏,也寫有“奇芳絕豔別者誰?通州遷客元拾遺”這樣的詩句,足以說明作者對詩友的理解之深,而且從對“一叢暗淡”的紫薇花的鑒賞說開去也正是對元稹善識花品的高雅襟懷的由衰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