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樓”第一次嶄露頭角是在1977年一次軍事演習中。在曆時50分鍾的空戰中,它探測到274架“入侵”飛機,並引導134架飛機進行攔截,取得圓滿成功。這一消息傳出後,舉世震驚。國外一些專家稱它是“高度萬能係統”,是“奇異的財富”。
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了曆時38大的大空襲。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空襲中,“望樓”擔負了“空中司令官”的重任。在“望樓”的嚴密監視下,伊拉克的飛機,絲毫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有個別伊軍飛機想偷偷起飛進行偷襲,也難以逃過“望樓”的“火眼金睛”。一旦發現伊機起飛,“望樓”馬上就通報給在空中巡邏的己方飛機,然後引導它們以最佳方案進行攔截。
目前,世界上除美國有能力生產預警機外,再就是英國和俄羅斯。英國本來是世界上發明雷達最早的國家,但在空中預警機的研製上卻進展緩慢。在50、60年代,英國曾製造
出“塘鵝”和“手銬”兩種預警機,但性能落後。進入70年代後,英國又下決心用“彗星”-4型客機改裝“獵述”預警機。可是由於種種原因,“獵迷”也遲遲未能問世。因此,到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英軍由於缺乏預警機而吃盡了苦頭。在5月4日的那天,因沒有預警機提供情報,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飛機用價值僅2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一舉擊沉了英國海軍最現代化的、價值2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20天後,又因沒有預警機提供預警,英國海軍的“大西洋運送者”號大型集裝箱船,也慘遭厄運。鑒於英國海軍艦船不斷遭到阿根廷飛機的攻擊而損失慘重,5月底,英國召開緊急內閣會議,研究對策。會上所總結出的諸多經驗教訓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預警機。為此英國決定用“海王”直升機加裝水麵搜索雷達,以應戰事急需。但還未等到“海王”預警機運到前線,馬島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俄國人向來對研製新型飛機的情況守口如瓶,對空中預警機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多年來從一點點露出的蛛絲馬跡中,世人已經知道俄羅斯至少已經裝備了兩種先進的空中預警機,一種是綽號為"苔鮮",另一種是由伊爾-76改裝的A-50,綽號為“中堅”。據稱,A-50的預警能力與美國的“望樓”不相上下。
從上所述不難看出,預警機可謂神通廣大,但是也有其致命的弱點。至今,預警機的自身安全問題仍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預警機大多由運輸機或客機改裝而成,體積大、飛行速度慢,是一個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盡管有些預警機配備了自衛幹擾設備,但是其安全通常由一組護航戰鬥機負責。鑒於此,一些專家提出,新一代預警機應減小體積和重量,並加裝防衛武器和采用隱身技術,以增強生存能力。
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研製新一代相控陣雷達預警機,相控陣雷達的特點是雷達波束靠電控掃描,而不是傳統的機械掃描。它能夠探測低速飛行的直升機,並可對高速機動的目標進行連續跟蹤,這是現有的預警機不能做到的。相控陣天線可以固定在飛機上不動,且天線陣麵的形狀可以根據飛機的外形作適應性設計。隨著相控陣雷達技術的不斷完善,預警機可以不用再背上一個大大的雷達天線罩了。以色列的“費爾康”就是這樣一種預警機。
“費爾康”是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於80年代開始研製,1993年在法國舉行的第40屆巴黎國際航展上首次露麵,並引起轟動,它采用了以色列埃爾塔電子分公司研製的EL/2075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可同時跟蹤100個目標。在9000米高度,該雷達對戰鬥機大小的空中目標、艦船和直升飛機的探測距離分別為370、400、180公裏。由於它是相控陣體製,故與采用旋轉天線進行機械掃描的E-2和E-3預警機上的雷達相比有三個優點:一是掃描速度快,機械掃描雷達一般對空域掃描一周需12秒,識別目標需20~4O秒,而“費爾康”的雷達隻需2~4秒就能對目標進行識別;二是靈活性強,根據需要,可以在選定的空域給以超長的駐留時間,以進行航跡跟蹤或消除虛警,也能根據需要增大探測距離以探測特定扇區;三是可靠性好,即使多個收發組件出現故障,係統仍能繼續工作。
“費爾康”是由波音707改裝而成,共裝有3個共形有源相控陣天線。一個天線安裝在機頭,這使得它伸出個長長的大“鼻子”。另外兩個天線對稱地安裝在前機身兩側,每個天線整流罩各由3個平麵組成,並與機身緊密相接,構成流線形外形,以減少對飛機氣動性能的影響。除了天線之外,“費爾康”還裝有收發組件、信號處理機、電子支援測量分係統、通信情報分係統、敵我識別係統和操作台等。
“費爾康”優異的性能已引起世界各國、包括一些軍事強國的極大興趣。而一向以軍事航空工業的“老大”自居的美國,自然不會甘心落在他國後麵。因此,人們相信,用不了多久,更先進的預警機將問世,預警機家族將跨入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