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氣式飛機誕生始末(3 / 3)

“流星”F.1開始隻生產了20架,除1架用於與美國交換P-59A“空中彗星”噴氣實驗型戰鬥機和3架用於工廠試飛外,其餘16架於7月12 日開始交付部隊改裝,成為二戰中皇家空軍惟一的一支參戰噴氣機部隊,即第616飛行中隊。

第616中隊成立伊始,皇家空軍當即將其投入到如火如茶的空戰舞台。從1944年6月13日開始,德國使用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的有翼飛航式V-1地對地導彈參與對倫敦等地區的空襲。這種被稱為“飛彈”的武器速度快、體積小、威力大,給倫敦造成了重大損失。為了攔截這種神秘的武器,英國曾出動上百架的戰鬥機進行攔截,但收效甚微。

就在英國當局為對付德國的“飛彈”煞費苦心之時,“流星”登場了。由於“流星”F.1最大時速達675公裏,比v-1導彈還快51公裏,所以占有技術優勢。8月4日,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駕駛“流星”噴氣戰鬥機升空,並一舉將兩枚V-1打得淩空開花。之後,“流星”又多次參戰並屢屢獲勝。截止到戰爭結束,“流星”共擊落13枚V-1導彈及7架敵機。

在為數不多的早期的噴氣機當中,除了上麵幾種優秀的機種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德國的Ar-234“閃電”式偵察轟炸機、He-162“蠑螈”式戰鬥機和Ba-349“毒蛇”式戰鬥機。

Ar-234是由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的,裝有兩台由容克斯公司生產的推力為7.3兆牛的109-004B型噴氣發動機。這是一種單座、前三點式起落架的飛機,最大時速684公裏,最大航程670公裏,升限8600米。其B-1型為無武裝的照相偵察機,B-2型可外掛炸彈,機身下可掛1.15噸,每個發動機下麵可掛800公斤。1944年,納粹德國為挽回敗局,曾將Ar-234投入西線戰鬥,其中最著名的作戰活動是與攜帶炸彈的Me-262一道,瘋狂地轟炸美軍在萊茵河上扼守的雷馬根大橋,但未獲成功。Ar-234還有一種四發改進型,即234C係列,於戰爭結束前奉命投人生產。其動力裝置為4台BMW003型噴氣發動機,試飛時的最大速度達到每小時837公裏。C係列的各種改型主要有:C-1為照相偵察型;C-2為轟炸型,可攜帶1600千克炸彈,航程為760公裏;C-3為多用途型。Ar-234最終改型——P係列夜間戰鬥機,到戰爭結束時尚在研製之中,未能投人生產。總之,Ar-234情況和Me-262一樣,問世太晚,數量也太少。據統計,各型Ar-234一共隻生產了210架。

He-162是德國作為進行最後掙紮的手段而投人生產的。德國人稱之為“人民的戰士”。這是由亨克爾公司研製的單座戰鬥機,全部木質結構,裝有2門20或30毫米航炮,飛機的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僅有一台BMW003E-1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裝在機身頂部,最大時速可達840公裏。He-162隻生產了116架。

Ba-349“毒蛇”式出自巴赫姆公司。它不僅名稱可怕,駕駛起來更是令人膽戰心驚。“毒蛇”式是一種有人駕駛的火箭飛機,機頭裝有一組R4M火筋彈。它的任務是專門對付盟軍的B-17轟炸機群。每次執行任務時,當飛抵B-17機群的高度時,便發射火箭彈,爾後,飛機便一分為二,飛行員跳傘,火箭發動機利用另一頂降落傘落下,以便再次使用。然而這種飛機的最大問題是飛行員的死亡率太高。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空中戰場,活塞式飛機仍占據主導地位,噴氣式飛機隻是在戰爭後期才開始登台亮相,投入實戰。此時,大戰勝負己初見分曉,故未能為噴氣機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但盡管如此,噴氣機所表現出的發展潛力已得到了有識之士的推崇。有人甚至斷言:噴氣機的出現將引起航空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革命。

此一論斷在二戰結束冷戰開始後即得到證實。伴隨舊的聯盟解體和新聯盟形成,為了奪取未來的空中優勢,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落在具有誘人發展前景的噴氣機上。英國相繼推出了“流星”式新型號和德哈維蘭公司的“吸血鬼”式戰鬥機,美國則研製出了F-80“奔星”式、F-84“雷電”式和F-86“佩刀”式戰鬥機。蘇聯在研製噴氣機方麵起步雖晚,但也不甘落後,並在1947年取得重大突破,研製成功米格一15戰鬥機。這些噴氣機在50年代的朝鮮戰場上曾大出風頭,並從此拉開了噴氣式飛機大角逐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