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孩子的求知欲(3 / 3)

人們經常體驗到,評價式的讚美是一種威脅,它帶來的是恐懼與不安,而不是快樂與歡愉。

在評價式讚美的壓力下,孩子常顯得局促不安,而且多半會轉而進行自衛或幹脆逃避。他們感到這種讚美用意是在改變他們,或譏諷他們,故而憎恨其企圖、拒絕接受這種評價。

建設性的讚美是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觀感,它不評價個性或判斷品格。

讚美的基本原則是:不予評價地描述,不作判斷地報道,讓孩子對自己作評價。

有時評價式的讚美還會招來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吉吉生日那天,6個7歲的孩子在一起吃點心、玩遊戲,一切情形良好。母親為他們的表現高興,決定給他們應有的讚美。她說:“哎呀!孩子們多棒呀!你們的舉止就像真正的天使。”

過了一會,打架發生了。糖果成了子彈,點心變成水雷,杯形蛋糕像導彈滿天飛。整個宴會像被“炸彈”炸過似的亂七八糟。那位母親大吃一驚,她非常傷心,不相信這些就是她剛剛熱誠稱讚過的孩子們幹的。

“讚美不再對小孩們有益了嗎?”她痛苦地自問。

當孩子覺得不該得到這種讚美時,就可能以不良行為向大人露骨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參加吉吉生日宴會的那群小朋友不認為自己是天使,當受到如此“禮遇”時便設法糾正那種虛假的形象,他們有效地破除了家長的幻覺。

同時,家長的這種讚美也使孩子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必要那麼好,“壞”一點既有趣,也是可以的。

因此,不需要對行為做評價式的讚美,它可能意味著:因為我們預料的是壞行為,所以才對“好”的行為表示驚訝。孩子們因此經常能推想到我們的本意而付諸實行。

反之,另一位母親在類似的場合說:“很高興我們家裏有這個宴會,謝謝你們把它弄得這麼好玩。”孩子們微笑了。這位家長不對小孩做出評斷式的讚美,她隻表現自己的快樂和感激。孩子們自會得出結論:他們是受歡迎和重視的。

總之,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不知不覺的,十分微妙的,如果你沒有踐行教育的規律,對孩子施加積極的影響,就自然會產生消極的有害的影響。

(3)為孩子營造求知欲的家庭氛圍

父母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傑明·布魯姆所進行的研究為父母的這種影響提供了證據。他所領導的研究人員深入地訪問了一些才能出眾而且非常成功的年輕專業工作者(年齡在28—35歲)。他們的職業包括教學研究、神經病學、古典鋼琴和網球這些被公認為具有高難度和競爭性的領域。研究發現:這些人在接受普通教育、專業訓練和後來取得成就的過程中,一個最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父母的熱心參與。

克拉克先生對中小學兩個階段中來自低收入家庭,然而具有積極動機的高成就者進行了長達10年之久的研究。這項研究使他得出結論:這些學生與生長在“有效家庭”中有重大關係。

正如有效學校一樣,有效家庭具有一係列易於識別的特征。能幫助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有效家庭”,通常都能向他們的孩子展示出若幹肯定性態度和行為。克拉克認為有效家庭具有下列一些特征:

①具有一種控製孩子生活的情感。

有效的父母相信他們能對子女的學業以及個人的發展產生影響。即使在他們生活很貧困的時候,他們仍然對未來抱有堅定的希望。他們不但能聚精會神地去聽自己孩子的講話,而且也有時間聽聽其他孩子的敘述。讓孩子們了解到他們的家庭是一個能獲得支持和理解的安全港灣。

②做到經常性地將高期望值傳遞給孩子。

他們相信:為了學習,他們的孩子自己負有上學、仔細聽講和積極參與的責任。他們信奉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格言:“如果你想出人頭地,你就得去上學。”雖然在孩子們讀完高中以後,他們也許不再要求孩子繼續讀書,但是他們通常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某種非正式的繼續教育或培訓。他們的孩子認識到:渴望在學校取得成功是順乎情理的事情,而且應該具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③對未來,家庭裏懷有向往成功的理想。

他們為每個孩子描繪出個人成功的幻景,並且擬定出實現這些理想的計劃。大多數家庭抱有的理想,都把健康、豐厚的物質待遇和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結合起來。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他們與孩子談論現在和今後要采取的具體步驟。這使他們的孩子了解到,獲得良好的教育,是實施這項計劃的主要部分。

④樹立刻苦學習的觀點是成功的關鍵。

父母要告誡孩子:在很多方麵,個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要強調,對個人未來前途關係重大的因素不是命運或遺傳基因和漂亮的長相,而是勤奮刻苦的工作。要使孩子相信,成功來自他們本身的內在動機和信仰。

⑤具有一種積極而非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家庭應反對懶惰,幫助和指導孩子參與對身心有益的活動。要時刻都在關注孩子學業計劃的進展和業餘學習的情況。要鼓勵孩子去利用學校和社區所擁有的有益於身心發展的資源。這些父母了解他們孩子活動的場所以及與哪些人為伴。他們鼓勵孩子與那些對讀書學習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孩子進行交往。他們的孩子傾向於認為“一個人在生活中,不但應學會接受生活的恩賜,同時也要學會給予。”

⑥每星期進行25—30小時以家庭為中心的學習。

周末是以家庭為中心學習的最佳時刻。其中有些時間包括做家庭功課或閑暇閱讀。這些家庭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看待學習,他們把業餘愛好、遊戲競賽、家務事、體育運動、有組織性的青年活動、家庭郊遊以及帶有創造性的幻想,都視為具有積極意義的學習活動。

⑦家庭被看成是一種互相支持的係統和一個解決問題的團體。

從很早年代起,有效母親就讓每個孩子承擔一些與年齡相適應的家務活。在父母不全和雙職工的家庭裏,年長的孩子通常要擔任年幼的弟妹的指導者。通過長期承擔一定量的家務活,孩子們漸漸體會到一種被別人需要的感覺,並能為他們的家庭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⑧與教師保持經常性接觸。

有效家庭積極地參與到教師—家長團體和學校活動中去。他們會去察看他們的孩子所取得的進步,並且一般都要與教師進行合作。他們想了解如何能通過家庭活動來支持學校的功課。孩子把父母和老師看成是幫助他們在學校取得成功的一支統一的力量。

顯而易見,父母在左右孩子學習動機的發展中,具有最為重要的作用,是他們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並向孩子解釋著這個世界。

當前,我國許多家長都把取得壓倒多數人的分數和在成績考試中獲得高分,視為一位成功學生的首要指標。當然,取得高分是值得稱讚的。然而,我們更為許多人著魔於這種成績符號,已達到造成有害影響的瘋狂地步而感到擔憂。這種對反映學習成績的等級、分數的強調,束縛了學習可能帶來的益處,並迫使孩子為了使自己從事的學習活動得到外界的認可,而去追求使用各種權宜之計。簡而言之,它會把孩子引導到一條通向使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的固定道路上去。雖然相當多的孩子在學校取得了良好成績,但他們進行學習的動機卻主要是一種由壓力、焦慮、內疚、歉意和自我逼迫所構成的不幸組合。因此,他們常會感到不安和沮喪。這對一個小學兒童來說,是很不幸的。

當家庭和學校在孩子的學習上協調一致的時候,便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勤奮努力被認為是學習的一個必要前提,而且父母雙方和祖輩都完全一致地支持這種觀點,孩子必然會了解、接受和認同這種價值。從而努力培養這種品質,最終培養出旺盛的求知欲,一如繼往的堅持下去。

Tip:收藏+分享家教新策略(一),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